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相关过程的建模与控制研究
目录 | 第1-9页 |
CONTENTS | 第9-13页 |
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8页 |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分子生物学系统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分子生物学建模方法概述 | 第22-24页 |
·Petri网建模分子生物学系统 | 第24-28页 |
·基本Petri网 | 第24-27页 |
·着色Petri网 | 第27-28页 |
·基因调控网络的建模及控制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基因调控网络的建模方法 | 第28-32页 |
·布尔网络模型 | 第29页 |
·贝叶斯网络模型 | 第29-30页 |
·微分方程模型 | 第30-32页 |
·基因调控网络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32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2-38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主要工作与技术创新点 | 第33-36页 |
·内容安排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着色Petri网建模基因信息传递过程 | 第38-50页 |
·引言 | 第38页 |
·基因信息传递过程 | 第38-40页 |
·基因信息传递过程的着色Petri网模型 | 第40-45页 |
·基因信息传递的着色Petri网模型 | 第40-42页 |
·模型的符号描述及定义 | 第42-45页 |
·颜色集 | 第42页 |
·库所 | 第42-43页 |
·变迁 | 第43-44页 |
·有向弧权重 | 第44-45页 |
·初始标识 | 第45页 |
·变迁优先级 | 第45页 |
·实例 | 第45-48页 |
·DNA编码链、模板链和转录mRNA的关系 | 第45页 |
·实例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基因突变的着色Petri网建模及类型判定 | 第50-68页 |
·引言 | 第50页 |
·基因突变的类型 | 第50-53页 |
·基因突变的分类 | 第51-52页 |
·同义密码子 | 第52-53页 |
·基因突变类型判定的着色Petri网模型 | 第53-59页 |
·基因突变类型判定模型 | 第53页 |
·模型的符号描述及定义 | 第53-58页 |
·颜色集 | 第53-55页 |
·库所 | 第55页 |
·变迁 | 第55-57页 |
·有向弧权重 | 第57-58页 |
·初始标识 | 第58页 |
·变迁优先级 | 第58页 |
·基因突变类型判定法则 | 第58-59页 |
·实例 | 第59-66页 |
·生物学中基因突变的例子 | 第59-60页 |
·镰状细胞性贫血 | 第59页 |
·β-地中海贫血 | 第59-60页 |
·实例验证 | 第60-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着色Petri网在氨基酸类型判定中的应用 | 第68-82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氨基酸的分类及其判定法则 | 第69-73页 |
·氨基酸的分类 | 第69-70页 |
·氨基酸类型与密码子结构的关系 | 第70页 |
·氨基酸类型判定法则 | 第70-73页 |
·氨基酸类型判定的着色Petri网模型 | 第73-79页 |
·氨基酸类型判定模型 | 第73-74页 |
·模型的符号描述及定义 | 第74-77页 |
·颜色集 | 第74页 |
·库所 | 第74页 |
·变迁 | 第74-76页 |
·有向弧权重 | 第76页 |
·初始标识 | 第76页 |
·变迁优先级 | 第76-77页 |
·实例 | 第77-79页 |
·氨基酸类型判定的改进模型 | 第79-80页 |
·改进模型 | 第79-80页 |
·实例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基因调控网络的非线性控制问题研究 | 第82-104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基因调控网络 | 第83-87页 |
·基因调控网络相关建模初步 | 第84-86页 |
·转录过程的ODE模型 | 第84页 |
·翻译过程的ODE模型 | 第84-85页 |
·二聚物分解过程的ODE模型 | 第85页 |
·复合物分解过程的ODE模型 | 第85页 |
·基因调控交互过程的ODE模型 | 第85-86页 |
·基因调控网络的一般化ODE模型 | 第86页 |
·基因调控网络的控制问题描述 | 第86-87页 |
·基因调控网络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 | 第87-92页 |
·模型描述 | 第87-88页 |
·反馈线性化基本概念 | 第88-90页 |
·反馈线性化 | 第88页 |
·李导数 | 第88-89页 |
·相对阶 | 第89-90页 |
·非线性控制及稳定性分析 | 第90-92页 |
·基于观测器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 | 第92-101页 |
·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系统模型 | 第93-94页 |
·状态观测器设计 | 第94-98页 |
·基于观测器的非线性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 第98-101页 |
·设计方法讨论 | 第101页 |
·小结 | 第101-104页 |
第六章 非线性控制方法在GAL调控网络中的应用 | 第104-126页 |
·引言 | 第104-105页 |
·GAL网络的数学建模 | 第105-118页 |
·酿酒酵母细胞的GAL网络 | 第105-106页 |
·GAL网络的数学模型描述 | 第106-111页 |
·模型简化 | 第111-113页 |
·Gallp蛋白质作为输出 | 第113-114页 |
·平衡点的计算 | 第114-116页 |
·仿射形式 | 第116-118页 |
·非线性控制方法在GAL网络中的应用 | 第118-121页 |
·部分反馈线性化 | 第118-119页 |
·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第119-120页 |
·基于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第120-121页 |
·仿真结果 | 第121-125页 |
·比例输出反馈控制的仿真结果 | 第122-123页 |
·基于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的仿真结果 | 第123-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工作展望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页 |
学术专著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9-150页 |
附件 | 第150-17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