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城市社区道路交往空间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研究背景第11-13页
     ·传统规划导致的社区交往问题第11-12页
     ·居民对社区交往的需求第12-13页
     ·社区交往问题的拟解决第13页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3-15页
     ·研究对象第13-14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3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研究的目的第23页
     ·研究的意义第23-24页
   ·研究创新点第24页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4-27页
     ·研究方法第24-26页
     ·研究框架第26-27页
第二章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第27-37页
   ·弹性的社区交往空间第27-29页
     ·社区交往与空间的复合特征第27-28页
     ·弹性的社区交往空间概念第28页
     ·弹性的社区交往空间区域划分第28-29页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构建第29-30页
     ·基本概念第29页
     ·范围界定第29-30页
     ·影响因素第30页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基本属性第30-36页
     ·行为特征第31-33页
     ·场所特征第33-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社区道路功能的历史演进第37-46页
   ·国外社区道路功能变迁第37-40页
     ·社区道路概念第37页
     ·人车分行下的交通与交往第37-38页
     ·人车共存下的交通与交往第38-40页
     ·小结第40页
   ·国内社区道路功能变迁第40-45页
     ·社区道路概念第40-41页
     ·传统社区及交通—交往特征第41-42页
     ·计划经济时期社区及交通—交往特征第42-43页
     ·市场经济时期社区及交通—交往特征第43-45页
     ·小结第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居民需求特征分析第46-56页
   ·研究方法与设计第46-47页
     ·研究方法第46页
     ·问卷设计第46-47页
   ·居民社区道路交往需求分析第47-53页
     ·总体需求判定第47-49页
     ·道路交往活动需求判定第49-51页
     ·道路交往场所需求判定第51-53页
   ·邻里熟悉度与交往需求相关性分析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设施影响因素分析第56-70页
   ·研究方法与设计第56-59页
     ·研究方法第56-58页
     ·调研表设计第58-59页
   ·不同道路区域设施差异分析第59-64页
     ·交通安全设施(E1)第59-60页
     ·休憩设施(E2)第60-62页
     ·植物绿化(E3)第62-63页
     ·地面铺装(E4)第63-64页
     ·小结第64页
   ·不同道路区域交往行为差异分析第64-66页
   ·不同道路区域设施与行为相关性分析第66-68页
     ·道路设施与行为总体相关度第66页
     ·道路设施与行为分类相关度第66-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基于交往的社区道路环境设计优化第70-85页
   ·设计目标导向第70页
   ·整合布局与交通组织优化第70-73页
     ·整合社区道路与开放空间布局第70-71页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方式第71-73页
   ·社区道路设施优化第73-81页
     ·道路第73-77页
     ·休憩设施第77-78页
     ·地面铺装第78-80页
     ·植物绿化第80-81页
   ·规划设计方法优化第81-84页
     ·“景观、建筑、规划”三结合工作流程第81-83页
     ·“交通——交往”协调设计方法第83-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结论第85-86页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附录 1 社区居民道路交往空间调查表第91-92页
附录 2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表第92-94页
致谢第94-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95-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探头扫描法的直线度测量方法研究
下一篇:陈继儒的造园活动与造园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