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超分子组装研究进展:组装驱动力与结构和性质调控 | 第16-46页 |
第一节 超分子组装概述 | 第16-22页 |
§1.1.1 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1.1.2 超分子组装的驱动力 | 第17-19页 |
§1.1.3 超分子液晶的构筑基元及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第二节 超分子手性的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2.1 超分子手性的组装原理 | 第22-23页 |
§1.2.2 超分子手性的调控方式 | 第23-27页 |
§1.2.3 超分子手性的功能特点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多金属氧簇及其自组装 | 第28-40页 |
§1.3.1 多金属氧簇结构类型及特点 | 第28-30页 |
§1.3.2 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自组装研究进展 | 第30-37页 |
§1.3.3 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的功能特点 | 第37-40页 |
第四节 选题思路和研究工作切入点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第二章 离子化合物的氢键诱导组装及热致液晶性 | 第46-73页 |
第一节 离子化合物的合成 | 第47-55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2.1.2 表征方法与实验仪器 | 第48页 |
§2.1.3 离子化合物的制备与基本表征 | 第48-55页 |
第二节 离子化合物的热致组装行为 | 第55-60页 |
§2.2.1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 第56-58页 |
§2.2.2 偏光显微镜 | 第58-60页 |
第三节 离子化合物的氢键诱导组装结构 | 第60-67页 |
§2.3.1 变温红外 | 第60-63页 |
§2.3.2 变温 X-光衍射 | 第63-67页 |
第四节 氢键复合物组装结构及演变机理 | 第67-69页 |
§2.4.1 组装结构 | 第67-68页 |
§2.4.2 演变机理 | 第68-6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第三章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组装及氧化还原调控 | 第73-102页 |
第一节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制备 | 第74-77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74页 |
§3.1.2 表征方法与实验仪器 | 第74-75页 |
§3.1.3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制备与基本表征 | 第75-76页 |
§3.1.4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自组装的电镜监测 | 第76-77页 |
第二节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自组装 | 第77-86页 |
§3.2.1 氧化还原响应构筑基元的组成与结构 | 第77-80页 |
§3.2.2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自组装 | 第80-85页 |
§3.2.3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自组装机理 | 第85-86页 |
第三节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氧化还原可逆自组装 | 第86-92页 |
第四节 氧化还原响应的可逆自组装的驱动力与机理 | 第92-97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第四章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组装及溶剂调控 | 第102-123页 |
第一节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制备 | 第103-107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103-104页 |
§4.1.2 表征方法与实验仪器 | 第104-105页 |
§4.1.3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制备与基本表征 | 第105-106页 |
§4.1.4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自组装的电镜监测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自组装 | 第107-114页 |
§4.2.1 溶剂响应构筑基元的组成与结构 | 第107-109页 |
§4.2.2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自组装 | 第109-111页 |
§4.2.3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螺旋自组装机理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溶剂调控 | 第114-117页 |
第四节 溶剂响应的可控自组装的驱动力与机理 | 第117-11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作者简历 | 第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