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人造石油论文--油页岩加工论文

微生物浸溶废弃低品位油页岩生态资源化新技术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36页
   ·概述第16-17页
   ·论文研究背景第17-25页
     ·低品位油页岩的赋存现状及危害第17-20页
     ·国内外油页岩的开发利用现状第20-24页
     ·背景结论第24-25页
   ·国内外微生物浸矿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5-32页
     ·产酸菌浸矿研究现状第25-28页
     ·硅酸盐菌浸矿研究现状第28-29页
     ·国外微生物浸溶油页岩的研究现状第29-32页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第32-36页
     ·研究目的第32页
     ·研究内容第32-33页
     ·技术路线第33-34页
     ·创新点第34-36页
第2章 高效浸矿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第36-51页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实验仪器第36页
     ·药品与试剂第36-37页
     ·油页岩样品第37页
   ·硅酸盐菌的筛选与鉴定第37-41页
     ·采集菌源第37-38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38-39页
     ·筛选目的菌种第39-41页
   ·产酸菌的筛选与鉴定第41-44页
     ·菌源采集第41-42页
     ·培养基的配制第42页
     ·筛选目的菌种第42-44页
   ·目的菌种的鉴定第44-50页
     ·基因组提取第44-45页
     ·硅酸盐菌种鉴定结果第45-48页
     ·产酸菌鉴定结果第48-50页
   ·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高效浸矿菌株浸矿特性及浸矿效果研究第51-66页
   ·测试方法第51页
   ·油页岩基本性质第51-52页
     ·无机组成成分第51-52页
     ·含油率测定第52页
   ·硅酸盐菌浸矿特性及浸矿效果研究第52-58页
     ·硅酸盐菌浸矿特性研究第52-55页
     ·硅酸盐菌浸矿效果研究第55-58页
   ·产酸菌浸矿特性及浸矿效果研究第58-64页
     ·产酸菌浸矿特性研究第58-62页
     ·产酸菌浸矿效果研究第62-64页
   ·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高效浸矿菌的浸矿机理及提高页岩油产量机理研究第66-94页
   ·样品制备及检测方法第66-67页
     ·样品制备第66页
     ·测试方法第66-67页
   ·硅酸盐菌浸矿及提高页岩油产量机理研究第67-77页
     ·硅酸盐菌浸矿机理研究第67-74页
     ·硅酸盐菌浸矿作用提高页岩油产率的机理研究第74-77页
   ·产酸菌浸矿及提高页岩油产量机理研究第77-84页
     ·产酸菌浸矿机理研究第77-81页
     ·产酸菌浸矿作用提高页岩油产量机理研究第81-84页
   ·微生物浸矿作用提高页岩油产率机理研究第84-85页
   ·浸矿前后页岩油组份变化第85-93页
     ·浸矿前页岩油成分分析第85-88页
     ·硅酸盐菌浸矿后页岩油成分变化第88-90页
     ·产酸菌浸矿后页岩油成分变化第90-93页
   ·小结第93-94页
第5章 室内微生物堆浸效果及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第94-112页
   ·油页岩特征第94-95页
   ·实验方法第95-98页
     ·菌种的扩大化培养第95页
     ·室内堆浸实验装置第95-96页
     ·优化浸矿条件第96-97页
     ·浸矿效果研究第97页
     ·PCR-DGGE 实验方法第97-98页
   ·结果与讨论第98-110页
     ·浸矿菌的添加式第98-100页
     ·堆浸装置的运行参数研究第100-104页
     ·室内堆浸效果研究第104-108页
     ·室内堆浸过程中群落结构变化第108-110页
   ·小结第110-112页
第6章 高效浸矿菌场地扩大化堆浸油页岩实效性研究第112-123页
   ·油页岩特征第112页
   ·实验方法第112-116页
     ·浸矿液的制备第112-113页
     ·油页岩浸矿堆的构建第113-114页
     ·曝气装置第114页
     ·菌液的喷淋第114-115页
     ·含油率测定第115-116页
   ·结果与讨论第116-121页
     ·堆浸形态变化第116-117页
     ·浸矿前后含油率变化第117-118页
     ·堆浸前后油页岩干馏特性研究第118-120页
     ·场地堆浸过程中群落结构变化第120-121页
   ·小结第121-123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23-126页
   ·结论第123-125页
   ·建议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4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通量活细胞microRNAs活性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烯脂酰辅酶A水合酶1(ECHS1)参与调控JAK1-STAT3信号通路的功能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