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20-27页 |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生态文明特征 | 第20-21页 |
2.1.3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 第21-22页 |
2.2 环境绩效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2.2.1 环境绩效的相关理论 | 第22页 |
2.2.2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2-24页 |
2.2.3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4-25页 |
2.3 文献述评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构建京津冀地区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 第27-36页 |
3.1 评价体系设计的思想主导 | 第27页 |
3.2 评价体系设计的理论指导 | 第27-28页 |
3.3 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8-30页 |
3.4 环境绩效指标体系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 | 第30-31页 |
3.5 京津冀地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框架 | 第31-34页 |
3.6 评价基本内容及部分解释 | 第34-36页 |
3.6.1 环境健康 | 第34页 |
3.6.2 环境保护 | 第34-35页 |
3.6.3 资源的利用 | 第35页 |
3.6.4 治理环境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绩效实证分析 | 第36-51页 |
4.1 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6-37页 |
4.1.1 数据源 | 第36页 |
4.1.2 数据的处理工作 | 第36-37页 |
4.2 环境绩效评价的打分方法和原则 | 第37-39页 |
4.2.1 进步率法 | 第37页 |
4.2.2 指标的打分原则 | 第37-39页 |
4.3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和结果 | 第39-42页 |
4.3.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39-40页 |
4.3.2 进行综合的计算 | 第40页 |
4.3.3 权重结果 | 第40-42页 |
4.4 京津冀地区环境绩效评价结果 | 第42-43页 |
4.5 京津冀环境绩效指数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4.6 对策与建议 | 第47-51页 |
4.6.1 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的经济 | 第47页 |
4.6.2 京津冀地区生态保护的加强 | 第47-48页 |
4.6.3 京津冀地区制度建设的加强 | 第48-49页 |
4.6.4 生态意识的提升和进行宣传教育 | 第49-50页 |
4.6.5 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 | 第50页 |
4.6.6 加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总结 | 第51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6页 |
附件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