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19页 |
·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Ⅰ型鸭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 第13页 |
·Ⅰ型鸭肝炎病毒的诊断进展 | 第13-17页 |
·中和试验 | 第13-14页 |
·琼脂扩散试验 | 第14页 |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第14-15页 |
·胶体金法 | 第15-16页 |
·血凝试验 | 第16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16-17页 |
·荧光抗体检测 | 第17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简介 | 第17-18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的原理 | 第17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的种类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30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毒株和病料来源 | 第19页 |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载体与菌株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有关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20页 |
·Ⅰ型与新 Ⅰ型鸭肝炎病毒一管 RT-PCR 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20-26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0-21页 |
·核酸的提取和 PCR 反应 | 第21-22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2-24页 |
·反应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25页 |
·灵敏性试验 | 第25-26页 |
·浙江株病毒的分离 | 第26-27页 |
·接种病料处理 | 第26页 |
·病毒增殖及鸭胚接种试验 | 第26页 |
·病毒的鉴定 | 第26-27页 |
·Ⅰ型与新 Ⅰ型鸭肝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7-30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7页 |
·标准品质粒制备 | 第27-28页 |
·荧光定量 RT-PCR 反应体系相关参数的优化 | 第28-29页 |
·荧光定量 RT-PCR 扩增与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9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29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9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29页 |
·样品检测及与常规 PCR 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29-30页 |
3 结果 | 第30-45页 |
·Ⅰ型与新 Ⅰ型鸭肝炎病毒一管 RT-PCR 鉴别断诊方法的建立 | 第30-33页 |
·RT-PCR 反应条件优化的结果 | 第30-31页 |
·RT-PCR 方法的建立及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31-32页 |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浙江株病毒的分离 | 第33-35页 |
·病毒增殖试验结果 | 第33页 |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RT-PCR 结果 | 第34-35页 |
·测序结果 | 第35页 |
·Ⅰ型与新 Ⅰ型鸭肝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5-45页 |
·标准品质粒的浓度 | 第35页 |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5-37页 |
·荧光定量 RT-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7-40页 |
·特异性检验结果 | 第40-41页 |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41页 |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41-43页 |
·荧光定量 RT-PCR 与常规 PCR 检测样品的比较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Ⅰ型与新 Ⅰ型鸭肝炎病毒一管 RT-PCR 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45-46页 |
·浙江株病毒的分离 | 第46页 |
·Ⅰ型与新 Ⅰ型鸭肝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6-47页 |
·常规 RT-PCR 与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