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一、研究对象简介 | 第9-12页 |
| (一) 洛带镇地理和历史 | 第9-11页 |
| (二) 东山洛带——一个“文化地理”概念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2-14页 |
| (一) 东山客家研究中有关洛带部分 | 第12-13页 |
| (二) 洛带镇个案研究方向 | 第13-14页 |
| 三、选题意义和写作思路 | 第14-16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二) 写作思路 | 第15-16页 |
| 四、研究视角、方法和理论 | 第16-19页 |
| (一)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东山洛带”研究 | 第16-17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三) 族群理论视野下的“东山洛带”研究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东山洛带”移民社会的形成与演变 | 第19-31页 |
| 一、初期形态——“新老汇聚”与“五方杂处” | 第19-24页 |
| (一) 移民到来之前的“东山洛带” | 第19-20页 |
| (二) “东山洛带”的移民队伍 | 第20-24页 |
| 二、成型——以“土广东”为主的移民社会 | 第24-31页 |
| (一) 省籍界限的消融 | 第24-26页 |
| (二) “巫半边,郑半截,刘惠安居中间”——洛带社会新格局 | 第26-29页 |
| (三) “土广东”绝对权力确立与“湖广人”势力衰落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社会记忆中的“东山洛带”族群 | 第31-42页 |
| 一、社会记忆与“东山洛带”族群研究 | 第31-33页 |
| (一) 从历史记忆入手进行族群研究的设想 | 第31页 |
| (二) 族群的概念与“东山洛带”族群边界 | 第31-33页 |
| 二、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 | 第33-39页 |
| (一) “成都人”与“洛带人”不同的祖先记忆 | 第33-37页 |
| (二) “自我”与“他人”意识下的族群区分与认同 | 第37-39页 |
| 三、“土广东”族群认同再思考 | 第39-42页 |
| (一) 族群概念笼统性与族群认同意义 | 第39-40页 |
| (二) “土广东”族群刻板印象质疑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东山洛带”移民社会的客家建构 | 第42-53页 |
| 一、从“土广东”到“客家人”的转型 | 第42-47页 |
| (一) “土广东”与“客家人”的关系 | 第42-45页 |
| (二) 推动转型的多重力量 | 第45-47页 |
| 二、“西部客家第一镇”符号的打造 | 第47-53页 |
| (一) “洛带”客家文化打造的基础与实践 | 第47-48页 |
| (二) “土广东”记忆的更新 | 第48-49页 |
| (三) 东山洛带人的“客家认同与建构” | 第49-51页 |
| (四) 文学影像下的“洛带客家情”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