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和制约因素 | 第19-33页 |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第19-28页 |
一、有效性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 | 第20-25页 |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制约因素 | 第28-33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 | 第29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 第29-30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0-32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 第32页 |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33-41页 |
第一节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带来的机遇 | 第33-38页 |
一、壮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 | 第33-34页 |
二、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 第34-35页 |
三、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体 | 第35-36页 |
四、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第36-37页 |
五、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带来的挑战 | 第38-41页 |
一、网络挑战了高校教师的权威 | 第38页 |
二、网络侵袭了高校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 第38-39页 |
三、海量的网络信息混淆了人们的思想 | 第39-40页 |
四、无序的网络环境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难度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 第41-55页 |
第一节 高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 第43-47页 |
一、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 | 第43页 |
二、大学生上网的时间 | 第43-44页 |
三、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 第44-45页 |
四、大学生上网时最关注的问题 | 第45-46页 |
五、大学生网络交流的情况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调查 | 第47-53页 |
一、大学生上网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类资源情况调查 | 第47-49页 |
二、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认知程度调查 | 第49-53页 |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现状分析 | 第53-55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参差不齐 | 第5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陈旧 | 第53-54页 |
三、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缺失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 第55-71页 |
第一节 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 第55-57页 |
一、加强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 | 第55-56页 |
二、加强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技术培训 | 第56页 |
三、加强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创新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 第57-59页 |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 第57-58页 |
二、激发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积极性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 | 第59-66页 |
一、建设主题网站,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 第59-60页 |
二、加强思想教育,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 第60-66页 |
第四节 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 第66-68页 |
一、加强网络管理,发挥BBS疏导功能 | 第66-67页 |
二、开展民主沟通,发挥E-mail通讯功能 | 第67页 |
三、推广师生互动,发挥微博的传递功能 | 第67-68页 |
第五节 优化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第68-71页 |
一、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 第68-69页 |
二、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