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地下水有机物和重金属迁移与污染修复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7页
   ·地下水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现状第14-23页
     ·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现状第14-19页
     ·地下水主要污染源类型第19-21页
     ·地下水主要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种类第21-23页
   ·地下水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修复现状第23-30页
     ·有机物和重金属的主要修复技术第23-29页
     ·修复过程中的化学淤堵问题第29-30页
   ·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必要性第30-31页
   ·地下水数值模拟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1-34页
     ·地下水数值模拟现状第31-33页
     ·地下水数值模拟中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4-35页
   ·技术路线第35-37页
第二章 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第37-58页
   ·地下水流场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7-48页
     ·地下水运动基本微分方程式的确定第38-46页
     ·定解条件的确定第46-48页
   ·地下水流场数学模型的求解第48-50页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0-54页
     ·地下水污染对流-弥散方程式的确定第50-53页
     ·定解条件的确定第53-54页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数学模型的求解第54-58页
第三章 地下水中四氯乙烯迁移与修复数值模拟第58-89页
   ·一维含水层中四氯乙烯迁移数值模拟第58-66页
     ·PCE 溶解迁移模型的建立第59-60页
     ·算例研究第60-66页
     ·小结第66页
   ·三维含水层中四氯乙烯修复数学模型的建立第66-70页
     ·四氯乙烯降解路径试验第66页
     ·模型建立第66-68页
     ·模型验证第68-70页
   ·四氯乙烯降解材料的参数反演第70-75页
     ·四氯乙烯降解试验第70-72页
     ·PCE 降解材料的参数反演第72-75页
   ·三维含水层中 PRB 修复四氯乙烯的数值模拟第75-87页
     ·计算模型及条件第75-77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77-87页
     ·小结第87页
   ·本章结论第87-89页
第四章 地下水中苯迁移与修复数值模拟第89-107页
   ·含水层中苯修复数学模型的建立第89-90页
   ·二维苯污染含水层修复数值模拟第90-95页
     ·计算模型及条件第90-92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92-94页
     ·小结第94-95页
   ·三维非饱和-饱和苯污染含水层修复数值模拟第95-106页
     ·计算模型及条件第95页
     ·汽油在非饱和带的垂向迁移模拟第95-102页
     ·苯在饱和带的迁移修复模拟第102-105页
     ·小结第105-106页
   ·本章结论第106-107页
第五章 PRB 修复地下水中六价铬的结构优化模拟第107-122页
   ·地下水中六价铬修复试验第107-108页
   ·六价铬迁移修复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08-110页
     ·砂柱试验的参数估计模型第108-109页
     ·基于 PRB 技术的六价铬迁移修复模型第109-110页
   ·砂柱实验吸附参数估计第110-111页
   ·砂箱实验吸附参数校正第111-113页
   ·地下水中六价铬修复的 PRB 结构优化设计第113-118页
     ·计算模型及条件第113-115页
     ·设计结果与分析第115-118页
   ·六价铬 PRB 优化方案的评估第118-121页
   ·本章结论第121-122页
第六章 含水层化学淤堵的数值模拟研究第122-139页
   ·辐射井出水量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23-125页
   ·模型验证第125-127页
   ·考虑化学淤堵作用的辐射井模型建立第127-128页
   ·三维含水层辐射井淤堵过程的数值模拟第128-132页
     ·计算模型及条件第128-129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29-132页
   ·某尾矿坝辐射井淤堵过程的数值模拟第132-137页
     ·计算模型及条件第132-133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33-137页
   ·本章结论第137-13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3页
   ·结论第139-140页
   ·创新性成果第140-141页
   ·展望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及非线性效应的多波长光纤激光器的研究
下一篇: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