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补贴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20-25页 |
·农机购置补贴的定义和目的 | 第20页 |
·农机购置补贴的内涵 | 第20页 |
·现行补贴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20-25页 |
·补贴资金安排原则 | 第20-21页 |
·补贴资金安排计划 | 第21页 |
·补贴产品种类、补贴标准和补贴对象 | 第21-22页 |
·操作程序 | 第22-23页 |
·补贴产品经销商的确定 | 第23页 |
·工作要求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37页 |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存在政策性风险 | 第25页 |
·政策体系不完善、不配套 | 第25-34页 |
·约束少,制度宽,监管难度大 | 第25-30页 |
·缺乏对农机部门的有效约束 | 第25-26页 |
·缺乏对农机生产(供应)企业的有效约束 | 第26-30页 |
·缺乏对购机者的有效约束 | 第30页 |
·没有发挥财政部门作用,财政监督名有实空 | 第30页 |
·农机部门补贴工作经费没有明确保障 | 第30-32页 |
·补贴产品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 | 第32-34页 |
·产品补贴多,系统扶持少 | 第32页 |
·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重生产力,轻生产关系 | 第32-33页 |
·补贴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盲目购机 | 第33-34页 |
·农机手文化素质偏低、培训跟不上 | 第34页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作业成本较高 | 第34页 |
·农机系统自身建设发展和上下左右之间相互协调、促进、制约问题 | 第34-36页 |
·停留在单一的农机部门行为上,没有上升为政府和社会行为 | 第34页 |
·农机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地位尴尬,处境艰险 | 第34-35页 |
·县(含区和县级市)局自主权太小 | 第35页 |
·基层农机化管理水平落后,不适应补贴政策的需要 | 第35-36页 |
·农机部门内部存在协调问题 | 第36页 |
·农机部门存在本位主义思想 | 第36页 |
·各行政区域(县级以上)缺乏协调机制 | 第36页 |
·农村金融融资渠道不畅,高性能农机难以推广 | 第36页 |
·影响公平竞争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主要对策措施 | 第37-47页 |
·稳定补贴政策,加快政策的法律化进程 | 第37页 |
·完善补贴政策体系,配套相关政策措施 | 第37-44页 |
·制定新规,强化监管 | 第37-43页 |
·加强对农机部门的约束 | 第38页 |
·加强对厂商的约束 | 第38-42页 |
·加强对购机者的管理 | 第42页 |
·补贴资金集中拨付,监管责任分级负担 | 第42-43页 |
·明确规定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 | 第43页 |
·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对于不同的农机使用者采取不同的补贴标准 | 第43-44页 |
·由分散补贴向集中补贴拓展 | 第43页 |
·由以产品为载体补贴向以项目为载体补贴拓展 | 第43-44页 |
·由重生产力层面向重生产关系层面拓展 | 第44页 |
·加强农机系统自身建设发展,建立上下左右之间相互协调、促进、制约机制 | 第44-45页 |
·主动联系,加强协调 | 第44页 |
·切实增强农机部门管理手段 | 第44页 |
·扩大县局自主权 | 第44页 |
·加强基层农机部门建设 | 第44-45页 |
·农机部门内部要发挥好协调和合作功能 | 第45页 |
·农机部门要克服本位主义思想 | 第45页 |
·建立邻近行政区域协调机制 | 第45页 |
·建立和完善补贴政策的财政金融机制 | 第45-46页 |
·制定农机购置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 | 第46页 |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改进金融服务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第46页 |
·取消补贴目录,增设“质量门槛”,努力做到公平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探索 | 第47-55页 |
·改变补贴资金拨付方式 | 第47-51页 |
·现行补贴资金拨付方式的弊端 | 第47页 |
·实行新的补贴资金拨付方式 | 第47-48页 |
·新方式具体操作程序 | 第48-49页 |
·新方式的优越性 | 第49-50页 |
·补贴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易于查实,造假困难 | 第49页 |
·调动县乡财政部门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责任感 | 第49页 |
·有利于农机部门和财政部门互相配合、互相监督 | 第49-50页 |
·促使补贴产品投入使用,充分发挥补贴资金作用 | 第50页 |
·减轻厂商资金周转压力,减少厂商对农机部门的依赖 | 第50页 |
·有利于降低补贴产品的价格 | 第50页 |
·新方式的不足之处 | 第50页 |
·操作较复杂,工作量较大 | 第50页 |
·县乡财政部门可能会截留或缓发补贴资金 | 第50页 |
·新方式可行性 | 第50-51页 |
·工作量不会持续增长 | 第50页 |
·其他行业产品补贴有成功先例 | 第50页 |
·县乡财政部门完全胜任 | 第50页 |
·有能力安排工作经费 | 第50-51页 |
·认真试点,谨慎推广 | 第51页 |
·采用现行方式和新方式之间的折中方式 | 第51页 |
·建立补贴产品超市 | 第51-52页 |
·由购机补贴向用机补贴转变 | 第52-53页 |
·现行方案中几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 第53-55页 |
·村级公示究竟有无必要? | 第53-54页 |
·村委会在购机补贴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54页 |
·补贴产品两年内不得擅自转卖转让的规定是否不合时宜?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农机购置补贴中的法律问题 | 第55-57页 |
·研究农机购置补贴法律问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55页 |
·现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法律依据及其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7-60页 |
·现行模式有致命的先天性缺陷 | 第57页 |
·现行模式的主要改革之处 | 第57页 |
·现行模式的替代模式 | 第57页 |
·结束语 | 第57-59页 |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58-59页 |
·本文不足之处 | 第59页 |
·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