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均山到户:农民理性的运用--以闽西J村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2页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相关文献梳理第11-16页
  (一) 关于农民理性的文献综述第11-15页
  (二) 关于均山到户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三、核心概念界定第16-18页
  (一) 农民理性第16-17页
  (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17-18页
  (三) 均山到户第18页
 四、研究路径与方法第18-20页
  (一) 研究思路第18-19页
  (二) 研究方法第19页
  (三) 基本内容框架第19-20页
 五、个案村庄基本情况第20-22页
第二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第22-29页
 一、林改前的武平县林地制度变迁第22-24页
 二、J村林改前困境第24-29页
  (一) 林权权能关系不清晰第25-26页
  (二) 林地经营激励机制缺乏第26-27页
  (三) 盗砍滥伐现象严重第27-29页
第三章 农民均山的微观机制第29-38页
 一、地方政府林改试点第29-30页
 二、作为理性行动者的村民第30-35页
  (一) 村民在林改过程中的参与第30-31页
  (二) 村民对林改方案的选择第31-34页
  (三) 村民在林改后的合作——联户管理第34-35页
 三、作为理性行动者的村干部第35-38页
  (一) 偷砍盗伐时的“旁观者”第35-36页
  (二) 试点中政府的“帮手”第36页
  (三) 村民利益的代言人第36-38页
第四章 农民理性的运用第38-43页
 一、农民理性诸要素第38-41页
  (一) 勤劳第38-39页
  (二) 合作第39页
  (三) 公平第39-40页
  (四) 自主第40-41页
 二、均山的绩效第41-43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43-50页
 一、研究发现第43-45页
  (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了一种有一定选择空间的改革第43-44页
  (二) 村集体实际可控的森林资源和村民的参与是确定均山的关键因素第44页
  (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有特色的制度变迁方式,来源于基层创造性实践第44-45页
 二、农民与林地制度的关系探讨第45-47页
 三、配套改革的完善第47-50页
  (一) 强化利益约束机制,防止林农利益受到侵害第47-48页
  (二) 完善资本运作机制,避免林业发展陷入碎片化经营困境第48页
  (三)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克服信息不足、科技创新难等问题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附录第56-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下一篇:平原地区农户参与林改的意愿分析--以河南省漯河市L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