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16页
 一、研究背景第12页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3页
 四、研究的方法第13-16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3-14页
  (二) 调查法第14-15页
  (三) 比较分析法第15-16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第16-19页
 一、产权理论第16-17页
  (一) 产权的含义第16页
  (二) 产权的分类第16页
  (三) 产权的特性第16-17页
  (四) 产权的功能第17页
 二、林权的相关理论第17-18页
  (一) 林权的定义第17-18页
  (二) 林权的内容第18页
  (三) 集体林权的定义第18页
 三、制度变迁理论第18-19页
  (一) 制度变迁的原因及内涵及原因第18页
  (二) 中国制度变迁的特点第18-19页
第三章、海南省基本情况及林业概况第19-22页
 一、海南省省情第19-20页
  (一) 地理环境第19页
  (二) 气候特点第19页
  (三) 地形地貌第19页
  (四) 基本民情第19-20页
  (五) 经济发展水平第20页
 二、海南省林业概况第20-22页
  (一) 森林资源现状第20页
  (二) 森林资源总量历史变化情况第20-22页
第四章、海南省林权制度改革概况第22-45页
 一、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第22-24页
  (一) 土地改革时期第22-23页
  (二) 农业合作社时期第23页
  (三) 人民公社化及“四固定”时期第23-24页
  (四) 林业“三定”时期第24页
  (五) 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2008年起至今)第24页
 二、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第24-25页
  (一) 改革与海南热带林业发展第24-25页
  (二) 改革与海南林农致富第25页
 三、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进程第25-26页
 四、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第26-45页
  (一) 目标和原则第26页
  (二) 重点和范围第26页
  (三) 主要内容第26-28页
  (四) 基本做法第28-30页
  (五) 案例点调查情况第30-45页
第五章 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第45-49页
 一、社会绩效第45-46页
  (一) 基层组织机构的巩固和完善第45页
  (二)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第45页
  (三) 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第45-46页
  (四) 缓解农村就业压力第46页
 二、经济绩效第46-47页
  (一) 林农收入增加第46页
  (二)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第46-47页
  (三) 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第47页
  (四) 新的林业投融资机制产生第47页
 三、生态绩效第47-49页
  (一) 林农造林积极性提高第47页
  (二) 林农自觉护林意识增强第47-49页
第六章 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要点第49-54页
 一、历史遗留问题第49-50页
  (一) 林地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第49页
  (二) 林地纠纷及“三定”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第49页
  (三) 农民造林的技术水平不高第49-50页
 二、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林业配套改革政策滞后之间的矛盾凸显第50页
 三、森林保险发展缓慢第50-51页
 四、生态林管护及生态补偿不到位第51页
 五、林业产权市场建设不完善第51-53页
 六、林业融资渠道建设滞后第53-54页
第七章 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第54-65页
 一、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第54-55页
  (一) 调解林权纠纷第54页
  (二) 林业“三定”时期内问题的解决第54页
  (三) 规范林地使用费收取、使用和管理第54-55页
 二、加强林地基础管理工作第55页
  (一) 解决林种单一所造成的问题第55页
  (二) 解决土地功能用途规划不清的问题第55页
 三、林业产业市场建设亟待完善第55-59页
  (一) 机构建设的加强第56页
  (二) 政府客观调控做好发展引导第56页
  (三) 构建森林资源流转平台第56-58页
  (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第58-59页
  (五) 招商引资第59页
 四、建立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第59-60页
 五、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方式第60-61页
  (一) 提高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第60页
  (二) 强化森林资源安全管理能力第60页
  (三)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第60页
  (四)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优化森林资源质量第60页
  (五)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第60-61页
 六、创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第61-65页
  (一) 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金额,扩大补偿范围第61页
  (二) 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方案第61-62页
  (三) 发展生态产业,提高林农创收能力第62页
  (四) 生态效益补偿金须落实到户第62页
  (五) 合理利用生态效益补偿金第62页
  (六)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创新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附件第67-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以辽宁S村为例
下一篇:均山到户:农民理性的运用--以闽西J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