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3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3-16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二) 调查法 | 第14-15页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一、产权理论 | 第16-17页 |
(一) 产权的含义 | 第16页 |
(二) 产权的分类 | 第16页 |
(三) 产权的特性 | 第16-17页 |
(四) 产权的功能 | 第17页 |
二、林权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一) 林权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 林权的内容 | 第18页 |
(三) 集体林权的定义 | 第18页 |
三、制度变迁理论 | 第18-19页 |
(一) 制度变迁的原因及内涵及原因 | 第18页 |
(二) 中国制度变迁的特点 | 第18-19页 |
第三章、海南省基本情况及林业概况 | 第19-22页 |
一、海南省省情 | 第19-20页 |
(一) 地理环境 | 第19页 |
(二) 气候特点 | 第19页 |
(三)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四) 基本民情 | 第19-20页 |
(五)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0页 |
二、海南省林业概况 | 第20-22页 |
(一) 森林资源现状 | 第20页 |
(二) 森林资源总量历史变化情况 | 第20-22页 |
第四章、海南省林权制度改革概况 | 第22-45页 |
一、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一) 土地改革时期 | 第22-23页 |
(二) 农业合作社时期 | 第23页 |
(三) 人民公社化及“四固定”时期 | 第23-24页 |
(四) 林业“三定”时期 | 第24页 |
(五) 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2008年起至今) | 第24页 |
二、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一) 改革与海南热带林业发展 | 第24-25页 |
(二) 改革与海南林农致富 | 第25页 |
三、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进程 | 第25-26页 |
四、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 第26-45页 |
(一) 目标和原则 | 第26页 |
(二) 重点和范围 | 第26页 |
(三) 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四) 基本做法 | 第28-30页 |
(五) 案例点调查情况 | 第30-45页 |
第五章 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 第45-49页 |
一、社会绩效 | 第45-46页 |
(一) 基层组织机构的巩固和完善 | 第45页 |
(二)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 第45页 |
(三) 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 第45-46页 |
(四) 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 第46页 |
二、经济绩效 | 第46-47页 |
(一) 林农收入增加 | 第46页 |
(二)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 | 第46-47页 |
(三) 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 第47页 |
(四) 新的林业投融资机制产生 | 第47页 |
三、生态绩效 | 第47-49页 |
(一) 林农造林积极性提高 | 第47页 |
(二) 林农自觉护林意识增强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要点 | 第49-54页 |
一、历史遗留问题 | 第49-50页 |
(一) 林地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 | 第49页 |
(二) 林地纠纷及“三定”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 第49页 |
(三) 农民造林的技术水平不高 | 第49-50页 |
二、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林业配套改革政策滞后之间的矛盾凸显 | 第50页 |
三、森林保险发展缓慢 | 第50-51页 |
四、生态林管护及生态补偿不到位 | 第51页 |
五、林业产权市场建设不完善 | 第51-53页 |
六、林业融资渠道建设滞后 | 第53-54页 |
第七章 海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54-65页 |
一、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第54-55页 |
(一) 调解林权纠纷 | 第54页 |
(二) 林业“三定”时期内问题的解决 | 第54页 |
(三) 规范林地使用费收取、使用和管理 | 第54-55页 |
二、加强林地基础管理工作 | 第55页 |
(一) 解决林种单一所造成的问题 | 第55页 |
(二) 解决土地功能用途规划不清的问题 | 第55页 |
三、林业产业市场建设亟待完善 | 第55-59页 |
(一) 机构建设的加强 | 第56页 |
(二) 政府客观调控做好发展引导 | 第56页 |
(三) 构建森林资源流转平台 | 第56-58页 |
(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第58-59页 |
(五) 招商引资 | 第59页 |
四、建立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 | 第59-60页 |
五、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方式 | 第60-61页 |
(一) 提高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 第60页 |
(二) 强化森林资源安全管理能力 | 第60页 |
(三)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 第60页 |
(四)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优化森林资源质量 | 第60页 |
(五)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 第60-61页 |
六、创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 第61-65页 |
(一) 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金额,扩大补偿范围 | 第61页 |
(二) 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方案 | 第61-62页 |
(三) 发展生态产业,提高林农创收能力 | 第62页 |
(四) 生态效益补偿金须落实到户 | 第62页 |
(五) 合理利用生态效益补偿金 | 第62页 |
(六)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创新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件 | 第67-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