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原因与对策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4页 |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1页 |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六、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3页 |
| 七、论文的新意和不足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 | 第14-24页 |
| 一、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和特点 | 第14-19页 |
| (一)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 第14-17页 |
| (二)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17-19页 |
| 二、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 第19-24页 |
| (一)群体性事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19-20页 |
| (二)群体性事件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20-21页 |
| (三)群体性事件对社会民众心理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四)群体性事件对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24-35页 |
| 一、社会背景分析 | 第24-26页 |
| 1、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 第24-25页 |
| 2、社会结构调整失衡、阶层分化 | 第25-26页 |
| 二、经济原因 | 第26-28页 |
| 1、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 | 第26-27页 |
| 2、弱势群体机会不平等 | 第27-28页 |
| 三、制度原因 | 第28-32页 |
| 1、立法建设的缺失 | 第29-30页 |
| 2、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 | 第30页 |
| 3、部分机构组织软弱涣散 | 第30-31页 |
| 4、利益诉求渠道的缺失 | 第31-32页 |
| 四、社会心理原因 | 第32-35页 |
| 1、社会价值观的嬗变 | 第32-33页 |
| 2、民主权利意识的觉醒 | 第33页 |
| 3、社会集群心理和行为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 第35-49页 |
| 一、防范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 第35-44页 |
| (一)解决民生问题 | 第35-38页 |
| (二)化解和消除利益矛盾 | 第38-41页 |
| (三)政府管理制度建设 | 第41-44页 |
| 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 第44-49页 |
| (一)现场处理机制的完善 | 第44-46页 |
| (二)加强社会沟通和善后 | 第46-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