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思路和逻辑框架 | 第9-10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9-10页 |
·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10页 |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第2章 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4-23页 |
·药品基本概念 | 第14页 |
·药品 | 第14页 |
·药品的特性 | 第14页 |
·药品不良反应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药品不良反应 | 第14-15页 |
·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临床表现 | 第15-16页 |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 第16页 |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 第16-17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 | 第17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模式 | 第17页 |
·基金和保险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7-18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的意义 | 第18-19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 第19-23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受益非排他性 | 第20-21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具有较高的消费非竞争性 | 第21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现状 | 第23-27页 |
·我国已经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ADR报告数逐年增加 | 第23页 |
·医疗机构仍是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赔偿的主体 | 第23-25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出现法律缺失 | 第25-26页 |
·我国没有权威的药品不良反应鉴定机构 | 第26-27页 |
第4章 国外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 第27-38页 |
·国外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公共负担平等理论 | 第27页 |
·特别牺牲理论 | 第27-28页 |
·危险责任理论 | 第28页 |
·市场份额责任理论 | 第28-29页 |
·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责任——无过错责任 | 第29-30页 |
·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 | 第30-38页 |
·德国 | 第30-31页 |
·日本 | 第31-32页 |
·美国 | 第32-33页 |
·瑞典 | 第33-35页 |
·发达国家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比较分析及借鉴意义 | 第35-38页 |
第5章 运用商业保险模式构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的实践 | 第38-43页 |
·采用救济金商业保险模式运作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采用救济金商业保险模式的优势 | 第38-39页 |
·采用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赔付基金会模式的劣势 | 第39-40页 |
·采用救济金商业保险模式运作需具备的条件 | 第40页 |
·我国运用商业保险模式解决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的实践探索 | 第40-43页 |
·上海建立“严重不良反应综合保险”的初步尝试 | 第41页 |
·“严重不良反应综合保险”推行受阻的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第6章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的构建设想 | 第43-51页 |
·法律先行、制度保障 | 第43-48页 |
·药事管理 | 第43-45页 |
·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的构成要件 | 第45页 |
·运用商业保险模式构建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45-48页 |
·药品商业保险运作的难点 | 第48页 |
·完善配套制度,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 第48-51页 |
·完善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 第48-49页 |
·建立药品上市后风险评估体系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