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 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回顾 | 第11-14页 |
·杂交粳稻育种的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杂交粳稻育种的国内研究 | 第12-14页 |
2 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 | 第14-18页 |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第14-16页 |
·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 第16-17页 |
·杂种优势的预测 | 第17-18页 |
3 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探讨 | 第18-19页 |
·杂交稻育种的配合力选择 | 第18页 |
·水稻优势生态型的选择与利用 | 第18页 |
·杂种优势潜力的发掘 | 第18-19页 |
·杂种优势相关的基因位点的发现与利用 | 第19页 |
4 杂交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育种目标片面 | 第19-20页 |
·稻米品质欠佳,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 第20页 |
·适应性、稳产性不强 | 第20页 |
·制、繁种产量大多偏低 | 第20-21页 |
·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比较薄弱 | 第21-22页 |
·配合力理论没有突破 | 第21页 |
·杂种优势群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 第21页 |
·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没有突破,组合选配的盲目性仍很大 | 第21页 |
·杂交粳稻育种与常规梗稻育种脱节,使杂交水稻育种失去了高起点的基础 | 第21-22页 |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仍有缺陷 | 第22页 |
5 “回交转育,生态配组”的育种策略的提出 | 第22-24页 |
·回交转育,选育杂交粳稻同质恢复系 | 第22-23页 |
·生态配组提高杂交粳稻杂种优势 | 第23-24页 |
6 中国杂交粳稻研究 | 第24-25页 |
7 中国杂交粳稻发展展望 | 第25-26页 |
8 越南杂交水稻发展展望 | 第26-28页 |
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9-31页 |
2 田间种植和性状调查 | 第31页 |
3 DNA提取和PCR扩增及扩增产物电泳 | 第31-32页 |
·DNA提取(SDS法) | 第31-32页 |
·PCR扩增 | 第32页 |
·电泳和银染 | 第32页 |
·读胶 | 第32页 |
4 数据分析 | 第32-35页 |
·亲本配合力分析 | 第32-33页 |
·亲本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1 72个杂种穗长和枝梗数性状的平均表现 | 第35页 |
2 6个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穗长和枝梗数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35-37页 |
3 亲本3个穗部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 第37-43页 |
·亲本穗长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 | 第38-39页 |
·亲本一次枝梗数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 | 第39页 |
·亲本二次枝梗数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 | 第39-40页 |
·与亲本多个性状配合力相关的标记基因型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附录 | 第53-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