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民生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马克思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与社会条件 | 第13-21页 |
(一) 马克思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第13-18页 |
1. 启蒙思想家“人道主义”民生观 | 第13-14页 |
2. 黑格尔“绝对精神”民生观 | 第14-15页 |
3.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民生观 | 第15-17页 |
4.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谐新社会”民生观 | 第17-18页 |
(二) 马克思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 第18-21页 |
二、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现方案 | 第21-32页 |
(一)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25页 |
1. 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民生的最基本条件 | 第21-22页 |
2. 人的享受需要是民生的更高层次追求 | 第22-24页 |
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民生的最高目标 | 第24-25页 |
(二)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实现方案 | 第25-32页 |
1. 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民生改善民生的基础 | 第25-26页 |
2. 就业——满足人的需要的条件 | 第26-27页 |
3. 普遍接受教育——提升人的素质的保障 | 第27-29页 |
4. 社会保障——基本民生的保证 | 第29-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录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