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5页 |
1 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 | 第11-12页 |
2 胞外酶的研究 | 第12-13页 |
3 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木耳属野生菌株农艺性状评价 | 第15-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供试菌株 | 第15-17页 |
·试验仪器 | 第17页 |
·菌种制备 | 第17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17页 |
·装袋(瓶)、灭菌 | 第17页 |
·冷却、接种 | 第17页 |
·栽培管理 | 第17-18页 |
·发菌管理 | 第17-18页 |
·田间管理, | 第18页 |
·调查指标及调查、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菌丝培养阶段的调查 | 第18页 |
·生育期调查 | 第18页 |
·商品性状的调查 | 第18-19页 |
·产量性状的调查 | 第19页 |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 第19页 |
·数据的标准化 | 第19页 |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36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驯化栽培 | 第19-21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的生育期比较 | 第21-26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发菌时间比较 | 第21-22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原基出现时间比较 | 第22-23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成熟时间比较 | 第23-25页 |
·野生木耳属菌株吃料速度的比较 | 第25-26页 |
·野生木耳属菌株商品性状分析 | 第26-33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朵型 | 第26-27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背部褶皱 | 第27-28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腹部褶皱 | 第28-29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边缘缺刻 | 第29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颜色 | 第29-30页 |
·野生木耳属菌株子长度方差分析 | 第30-31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宽度方差分析 | 第31-32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子实体厚度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木耳属野生菌株产量性状分析 | 第33-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木耳属野生种质资源胞外酶的评价 | 第38-47页 |
1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8-41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38-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8-39页 |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试验处理配方 | 第39页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39页 |
·胞外酶测定的方法 | 第39-41页 |
·漆酶活性测定 | 第40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40页 |
·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性测定 | 第40页 |
·滤纸纤维素酶(FPase)活性测定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41-42页 |
·滤纸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42-43页 |
·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49页 |
(1) 木耳属野生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 | 第47页 |
(2) 木耳属野生菌株胞外酶评价 | 第47-48页 |
(3) 筛选出1个皱木耳、2个毛木耳、2个紫木耳优良菌株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