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城市公交车制动能量回收过程中的能量效率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4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4-28页 |
| ·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及其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 ·本课题的工程背景及研究目标 | 第16-19页 |
| ·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示范运行情况 | 第16页 |
|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 第16-1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 第19-26页 |
|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9-2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综述 | 第24-26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 第26-28页 |
| 第2章 影响制动能量回收潜力的关键因素研究 | 第28-46页 |
| ·整车驱动和制动能量分析 | 第28-36页 |
| ·循环工况下整车驱动和制动能量分析 | 第28-30页 |
| ·整车驱动和制动能量快捷计算方法 | 第30-34页 |
| ·整车参数对驱动和制动能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循环工况对制动能量回收潜力的影响 | 第36-44页 |
| ·循环工况概述 | 第36-37页 |
| ·工况强度对制动能量回收潜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典型公交循环工况下制动能量的分布特性 | 第38-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3章 整车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分析和评价方法 | 第46-59页 |
| ·整车制动能量回收过程能量流分析 | 第46-48页 |
| ·整车制动能量回收效率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 第48-51页 |
| ·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定义 | 第48-49页 |
| ·影响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 ·制动能量回收贡献率 | 第51-52页 |
| ·整车制动能量回收贡献率定义 | 第51-52页 |
| ·提高整车制动能量回收贡献率的方法 | 第52页 |
| ·并联式混合动力公交车燃料经济性分析 | 第52-56页 |
| ·燃料经济性分析方法 | 第53-55页 |
| ·制动能量回收对燃料经济性改善潜力的分析 | 第55-56页 |
| ·制动能量回收的“等效减轻车重”作用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4章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与设计 | 第59-81页 |
| ·国内外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 第59-60页 |
| ·典型制动控制策略对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影响 | 第60-74页 |
| ·典型制动控制策略概述 | 第60-62页 |
| ·制动控制策略设计原则 | 第62页 |
| ·并联制动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法 | 第62-64页 |
| ·两种并联控制策略之比较 | 第64-70页 |
| ·串联制动控制策略设计 | 第70-73页 |
| ·几种典型制动控制策略的比较 | 第73-74页 |
| ·改进型并联制动控制策略设计 | 第74-80页 |
| ·异步并联加后轴限压控制策略的控制方案 | 第74-77页 |
| ·各种控制策略的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和贡献率比较 | 第77-78页 |
| ·实现改进型并联制动控制策略的制动系统设计方案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5章 制动能量回收过程能量流分析仿真系统 | 第81-96页 |
| ·制动能量回收过程能量流分析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81-91页 |
| ·仿真技术在电动汽车研发过程中的应用 | 第81-82页 |
| ·仿真系统的功能和构建思路 | 第82页 |
| ·仿真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组成 | 第82-91页 |
| ·制动过程能量流分析仿真系统的功能 | 第91-95页 |
| ·循环工况下整车消耗能量分布情况分析 | 第91-92页 |
| ·不同制动工况下制动力分配效果比较 | 第92-94页 |
| ·不同制动强度对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影响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96-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6页 |
| 附录 A 12m 电动城市公交车整车参数表 | 第106-107页 |
| 附录 B 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和贡献率仿真结果统计 | 第107-10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