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8-18页 | 
| 1 车前草及其病害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 ·车前草的分类及药用功效 | 第8页 | 
| ·车前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8-9页 | 
| ·车前草生长习性及其栽培技术 | 第9页 | 
| ·车前草生长习性 | 第9页 | 
| ·栽培技术 | 第9页 | 
| ·车前草的药用成分及其提取 | 第9-10页 | 
| ·车前草病害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车前草菌核病 | 第10-11页 | 
| ·车前草白粉病 | 第11页 | 
| ·车前草穗枯病 | 第11页 | 
| 2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及特征 | 第12-13页 | 
| ·寄主专化性毒素(HST) | 第12页 | 
| ·非寄主转化性毒素(NHST) | 第12-13页 |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化学成分 | 第13页 |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产生、提取和检测 | 第13-14页 |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产生 | 第13-14页 |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提取 | 第14页 |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检测 | 第14页 |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致病机理 | 第14-15页 | 
| ·毒素对细胞质膜的影响 | 第15页 | 
| ·毒素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影响 | 第15页 |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应用 | 第15-16页 | 
| ·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 ·在真菌分类上的应用 | 第16页 | 
| ·毒素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16页 | 
| ·毒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 3 本研究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车前草穗枯病菌分子鉴定 | 第18-2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19页 | 
| ·菌株 | 第18页 | 
| ·寡聚核苷酸引物 | 第18页 | 
| ·病菌培养 | 第18页 | 
| ·菌丝预处理 | 第18页 | 
| ·DNA提取 | 第18-19页 | 
| ·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 第19页 | 
| 2 结果 | 第19-20页 | 
| ·车前草穗枯病菌核糖体DNA(rDNA)ITS的PCR扩增 | 第19页 | 
| ·车前草穗枯病ITS序列测定 | 第19-20页 | 
| ·车前草穗枯病ITS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20页 | 
| 3 讨论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车前草穗枯病菌不同分离物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测定 | 第21-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不同分离物的获得 | 第21页 | 
| ·不同分离物培养特性 | 第21页 | 
| ·不同分离物在7个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 第21-22页 | 
| ·不同分离物在5个pH值的生长情况 | 第22页 | 
| ·不同分离物在4种碳源中生长情况 | 第22页 | 
| ·不同分离物致病性测定 | 第22页 | 
| ·不同分离物产毒能力比较 | 第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 ·不同分离物培养特性比较 | 第22-24页 | 
| ·不同分离物在7个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 第24-27页 | 
| ·不同分离物在5个pH值的生长情况 | 第27页 | 
| ·不同分离物在4种碳源中生长情况 | 第27-29页 | 
| ·不同分离物致病性测定 | 第29页 | 
| ·不同分离物产毒素能力比较 | 第29-30页 | 
| 3 结论讨论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车前草穗枯病菌产毒条件研究 | 第32-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供试分离物 | 第32页 | 
| ·不同培养温度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pH值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光照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碳源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培养时间对产毒能力的影响 | 第33页 | 
| ·不同培养方式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不同培养温度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pH值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光照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碳源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6页 | 
| ·不同培养时间对产毒能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培养方式对产毒能力影响 | 第37-3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野生车前草抗穗枯病种质资源筛选 | 第40-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野生车前草种质的采集 | 第40页 | 
| ·接种物的准备 | 第40页 | 
| ·穗枯病抗性鉴定 | 第40页 | 
| ·抗性标准的划分 | 第40-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 ·采集的种质数量 | 第41页 | 
| ·抗性类型及比例 | 第41页 | 
| ·高抗种质的形态特征 | 第41-42页 | 
| ·各种质的形态特征 | 第4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2-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