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一审审限制度探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刑事审限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 | 第13-18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审限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13-15页 |
一、 审限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13-14页 |
二、 审限制度的沿革特色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审限制度的发展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刑事审限的存废之争 | 第18-23页 |
第一节 刑事审限的“生存说”与“灭亡说” | 第18-19页 |
一、 “生存说” | 第18页 |
二、 “灭亡说”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刑事审限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 第19-23页 |
一、 “生存与灭亡”的对抗——两种观点的评析 | 第19-20页 |
二、 审限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刑事一审审限制度在我国的实证分析 | 第23-36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一审审限的立法现状 | 第23-24页 |
一、 刑事一审案件审理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23页 |
二、 审判障碍及其理由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刑事一审审限的司法现状 | 第24-28页 |
一、 刑事案件一审流程 | 第24页 |
二、 “借”时间延长审限 | 第24-27页 |
三、 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化审成为“宠儿” | 第27页 |
四、 中级法院超审限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一审审限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28-36页 |
一、 “诉讼爆炸”引发司法资源紧张 | 第28-29页 |
二、 法定审限过短 | 第29页 |
三、 审限制度灵活性不足 | 第29-30页 |
四、 简易程序及普通程序简化审的适用范围过窄 | 第30-32页 |
五、 审限对刑事和解适用的制约 | 第32-34页 |
六、 鉴定期间对于审限的“侵占” | 第34-35页 |
七、 司法行政化使审判不能完全独立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域外视野下的立法与司法评析 | 第36-44页 |
第一节 集中审理原则 | 第36-38页 |
一、 集中审理原则的内涵 | 第36-37页 |
二、 集中审理原则的程序价值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德国的速审原则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美国的迅速审判权 | 第39-41页 |
一、 迅速审判权的内涵 | 第39页 |
二、 迅速审判权的价值 | 第39-40页 |
三、 违反迅速审判权的后果 | 第40页 |
四、 迅速审判权的扩充适用 | 第40-41页 |
第四节 日本的持续审理主义 | 第41-42页 |
第五节 比较与评析 | 第42-44页 |
一、 贯彻集中审理原则的差异比较 | 第42-43页 |
二、 违反的法律后果比较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一审审限制度的完善 | 第44-56页 |
第一节 适度调整审限规定 | 第44-49页 |
一、 普通程序审限 | 第44-45页 |
二、 自诉案件审限 | 第45-47页 |
三、 刑事和解的期限 | 第47-48页 |
四、 规范刑事鉴定期间 | 第48页 |
五、 规范审委会讨论时间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确立集中审理原则 | 第49-50页 |
一、 确立集中审理原则 | 第49页 |
二、 建立审判中断制度 | 第49-50页 |
第三节 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50-56页 |
一、 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 | 第50-52页 |
二、 未决羁押的控制机制 | 第52-54页 |
三、 超审限责任追究制度 | 第54页 |
四、 深化法官员额制度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