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1、以“进入2000年以来”为研究的时间段 | 第9页 |
2、以“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3、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为研究范畴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教师教育 | 第12-13页 |
2、培养模式 | 第13-14页 |
3、模式创新 | 第14-15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五)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20页 |
1、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一、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个案举要 | 第20-32页 |
(一) 本科分段培养模式 | 第20-26页 |
1、四川师范大学的“2+2”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 第21-22页 |
2、沈阳师范大学的“3+1”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 第22-24页 |
3、内蒙古师范大学的“4+0”教师教育模式 | 第24-25页 |
4、简评 | 第25-26页 |
(二) 学士后培养模式 | 第26-32页 |
1、北京师范大学的“4+2”教师教育模式 | 第27-28页 |
2、华东师范大学的“4+1+2”教师教育模式 | 第28-29页 |
3、上海师范大学的“3+3”教师教育模式 | 第29-30页 |
4、简评 | 第30-32页 |
二、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动因 | 第32-38页 |
(一) 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 | 第32-33页 |
(二)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 | 第33-34页 |
(三) 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 | 第34-35页 |
(四) 教师教育体系的变革趋势 | 第35-36页 |
(五) 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 第36-38页 |
三、已有模式所具有的创新特征 | 第38-49页 |
(一) 培养规格与层次的丰富多样 | 第38-41页 |
1、实现教师培养规格多样化 | 第39-40页 |
2、教师学历层次逐步提升 | 第40-41页 |
(二) 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逐步融合 | 第41-45页 |
1、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理论分析 | 第41-42页 |
2、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42-44页 |
3、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的基本途径 | 第44-45页 |
(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并重 | 第45-49页 |
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 第45-46页 |
2、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 第46-49页 |
四、对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 第49-60页 |
(一) 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 第49-51页 |
(二) 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确立 | 第51-52页 |
(三) 教师教育模式创新培养目标的选择 | 第52-55页 |
(四) 教师教育模式创新培养过程的设计 | 第55-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校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