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及实践现状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及手段 | 第17-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围合与院落——基本原型的寻找 | 第19-39页 |
·平面构成元素 | 第20页 |
·平面类型 | 第20-31页 |
·独坊院及两坊院 | 第22-23页 |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 第23-24页 |
·重院 | 第24-31页 |
·原型拓扑 | 第31-38页 |
·原型提炼 | 第31-35页 |
·原型的拓扑变换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照壁、檐廊与漏角空间的启示——空间特质的发现 | 第39-63页 |
·大理传统院落式民居的空间序列特征 | 第40-42页 |
·大理传统院落式民居的空间特质 | 第42-56页 |
·建筑的空间要素 | 第44-48页 |
·建筑的竖向空间特质 | 第48-49页 |
·庭院中的复合空间特质 | 第49-51页 |
·“通而不透”——照壁空间特质 | 第51-53页 |
·“交融渗透”——檐廊空间特质 | 第53-54页 |
·“宣郁消纳”——漏角空间特质 | 第54-56页 |
·平面布局与空间的相互关系 | 第56页 |
·空间合并与转换的可变性 | 第56-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建筑要素的结构及相互关系——构成规律的显现 | 第63-75页 |
·建筑整体构成特征 | 第63页 |
·组成整体各部分要素特征 | 第63-71页 |
·门楼 | 第63-64页 |
·照壁 | 第64-65页 |
·“坊” | 第65-66页 |
·院落 | 第66-69页 |
·廊道 | 第69-70页 |
·其他建筑要素 | 第70-71页 |
·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木构架与围护体结构——建造逻辑的辨析 | 第75-101页 |
·底部结构特征 | 第75-76页 |
·木构架的特征 | 第76-80页 |
·围护体结构的特征 | 第80-81页 |
·屋架结构的特征 | 第81-84页 |
·各部分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84-91页 |
·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营造特征 | 第91-99页 |
·结构抗震体系特征 | 第91-92页 |
·材料特征 | 第92-95页 |
·工艺技术特征 | 第95-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规整中的有机生长变化——建筑单体与周围环境的解读 | 第101-121页 |
·建筑单体到建筑群体的生长模式 | 第101-104页 |
·单体与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01-102页 |
·单体与群体之间的构成关系 | 第102-103页 |
·单体——群体的组合方式 | 第103-104页 |
·建筑的接地关系及与地形地貌的适应性 | 第104-112页 |
·外部的限定条件 | 第104-105页 |
·构成规律 | 第105-106页 |
·与更为复杂的地形地貌之间的适应性 | 第106-112页 |
·聚落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112-119页 |
·街巷 | 第112-115页 |
·节点空间 | 第115-117页 |
·边界空间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结语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附录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