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引言 | 第12-24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 ·结构连续倒塌是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热点 | 第12-13页 |
| ·结构倒塌破坏机制的全过程研究是研究核心和难点 | 第13-14页 |
| ·空间结构试验是认识结构整体倒塌机制和倒塌细节的可靠手段 | 第14-15页 |
| ·数值计算是实现高效拓展分析的有效途径 | 第15页 |
| ·论文立题 | 第15-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 ·连续倒塌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倒塌试验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 2 试验设计与装置研发 | 第24-32页 |
| ·试验概况 | 第24页 |
| ·微机控制液压加载试验装置 | 第24-27页 |
| ·试验装置的结构 | 第24-25页 |
| ·试验装置的特点 | 第25-26页 |
| ·MCHL 装置反力架的设计 | 第26页 |
| ·MCHL 装置安装与调试 | 第26-27页 |
| ·试验模型 | 第27-30页 |
| ·模型设计 | 第27-28页 |
| ·模型制作 | 第28-30页 |
| ·加载制度 | 第30页 |
| ·检测方案 | 第30-31页 |
| ·初步分析 | 第30-31页 |
| ·量测内容 | 第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第32-48页 |
| ·结构损伤指数 | 第32页 |
| ·定义 | 第32页 |
| ·含义 | 第32页 |
| ·试验现象 | 第32-37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 ·结构损伤指数 D 与框架侧移的关系 | 第37-38页 |
| ·结构损伤指数 D 与框架柱柱底应变的关系 | 第38-39页 |
| ·结构损伤指数 D 与梁柱夹角的关系 | 第39页 |
| ·远离失效柱的角柱损伤演化过程 | 第39-40页 |
| ·现浇楼板对梁铰形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理论分析 | 第41-47页 |
| ·RC 框架结构竖向倒塌受力机制的转化 | 第41-43页 |
| ·最大侧向变形的理论分析 | 第43-44页 |
| ·临界塌落位移的理论分析 | 第44-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4 数值计算与拓展分析 | 第48-69页 |
| ·基于物理试验的数值模型建立与确认 | 第48-53页 |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8-51页 |
| ·数值模型的确认 | 第51-53页 |
| ·现浇 RC 梁板对失效柱的约束作用研究 | 第53-57页 |
| ·现浇 RC 梁板对柱子的约束作用分析 | 第53页 |
| ·基于力和位移的约束作用分析 | 第53-56页 |
| ·基于能量的约束作用分析 | 第56-57页 |
| ·现浇 RC 梁板对塌落影响区未失效柱侧向变形的影响 | 第57-67页 |
| ·塌落影响区的定义 | 第57-58页 |
| ·柱顶竖向荷载对侧向变形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现浇板对侧向变形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失效位置对侧向变形的影响 | 第61-64页 |
| ·周边构件对侧向变形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材料强度对侧向变形的影响 | 第65-67页 |
| ·梁板柱空间作用对侧向变形的影响 | 第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 ·主要成果 | 第69-70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