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概述 | 第9-11页 |
|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 第9页 |
| ·墙体材料革新概况 | 第9-10页 |
| ·热桥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本文研究方案 | 第19-22页 |
| ·主要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21-22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2 混凝土夹心秸秆砌块块型优化及热分析基本理论 | 第23-33页 |
| ·混凝土夹心秸秆砌块块型优化 | 第23-27页 |
| ·普通混凝土夹心秸秆砌块热工特点 | 第23-25页 |
| ·砌块块型的优化设计要求 | 第25页 |
| ·“H”型、“Z”型混凝土夹心秸秆砌块孔型优化思路 | 第25-26页 |
| ·“H”型、“Z”型砌块块型的优化设计考虑因素 | 第26-27页 |
| ·材料选用及技术性能 | 第27页 |
| ·热分析基本理论 | 第27-32页 |
| ·传热学基本理论 | 第27-30页 |
|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 第30-31页 |
| ·热桥的传热形式及传热机理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混凝土夹心秸秆砌块墙体热工试验 | 第33-46页 |
| ·试验装置简介 | 第34-35页 |
| ·BES- DL 箱式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测试装置 | 第34-35页 |
| ·测量及数据采集系统 | 第35页 |
| ·试验原理 | 第35-36页 |
| ·测试仪器的选用 | 第36-39页 |
| ·温度传感器的制作 | 第37-38页 |
| ·热流传感器的选取 | 第38-39页 |
| ·试验墙体的砌筑 | 第39-44页 |
| ·混凝土砌块及秸秆块制作 | 第39-41页 |
| ·墙体砌筑 | 第41-42页 |
| ·测试方法 | 第42-44页 |
| ·试验系统运行 | 第44页 |
| ·八面墙体传热系数及测点内部温度 | 第44-45页 |
| ·八面试验墙体传热系数计算结果 | 第44页 |
| ·混凝土夹心秸秆砌块墙体内部温度测试结果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4 混凝土夹心秸秆砌块稳态传热数值模拟 | 第46-56页 |
| ·基本理论 | 第46-48页 |
|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46页 |
| ·热分析简介 | 第46-47页 |
| ·热分析的传热学经典理论基础 | 第47-48页 |
| ·混凝土夹心秸秆砌块的有限元模型 | 第48-51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49-50页 |
| ·材料属性 | 第50页 |
| ·网格划分 | 第50-51页 |
| ·混凝土夹心秸秆块砌块温度场分析 | 第51-54页 |
| ·基本假设 | 第51页 |
| ·确定边界条件与施加荷载 | 第51页 |
| ·四种块型砌块墙体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5 热工性能对比分析 | 第56-67页 |
| ·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第56-57页 |
| ·模拟初始条件 | 第56页 |
| ·传热系数的比较 | 第56-57页 |
| ·夹心秸秆砌块内部温度分析 | 第57-62页 |
| ·H1型砌块内部温度分析 | 第57-58页 |
| ·H2型砌块内部温度分析 | 第58-60页 |
| ·Z1型砌块内部温度分析 | 第60-61页 |
| ·Z2型砌块内部温度分析 | 第61-62页 |
| ·砌块表面热流分析 | 第62-64页 |
| ·砌块热工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