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9页 |
·分子标记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玉米遗传多样性 | 第13页 |
·玉米种质资源类群的划分 | 第13-15页 |
·关联分析与玉米遗传学 | 第15-21页 |
·关联分析的概念及特点 | 第15页 |
·关联分析的基础——连锁不平衡 | 第15-16页 |
·关联分析的策略 | 第16-18页 |
·基于全基因组扫描的关联分析 | 第17-18页 |
·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 第18页 |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 | 第18-19页 |
·关联分析在玉米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关联分析中的假阳性及其消除 | 第20-21页 |
·玉米自交系性状定位研究 | 第21-24页 |
·产量性状 | 第21-22页 |
·其它性状关联标记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基于 SNP 标记的关联分析在玉米遗传学上的研究基础 | 第23-24页 |
·关联分析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4-26页 |
·关联分析与功能基因的验证 | 第24-25页 |
·关联分析与功能性标记的开发 | 第25页 |
·关联分析与数量性状的研究 | 第25-26页 |
·利用分子标记信息预测杂种优势 | 第26-28页 |
·利用亲本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 第26-27页 |
·利用分子标记杂合性预测杂种优势 | 第27页 |
·基于自交系杂种优势群信息的杂种优势预测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7页 |
·试验材料 | 第29-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7页 |
·材料种植与玉米自交系性状调查 | 第31-32页 |
·田间种植 | 第31页 |
·自交系性状调查 | 第31-32页 |
·玉米基因组 DNA 的提取、纯化与检测 | 第32-33页 |
·SSR-PCR 分析 | 第33-35页 |
·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第33-34页 |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 第34页 |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34-3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5-37页 |
·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自交系群体结构分析 | 第36页 |
·玉米自交系性状与 SSR 标记关联分析 | 第36页 |
·遗传距离与亩产量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5页 |
·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第37-40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41页 |
·引物特性 | 第40-41页 |
·材料多样性分析 | 第41页 |
·聚类分析 | 第41-44页 |
·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 第41-43页 |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44-45页 |
·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5-51页 |
·分群对关联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45页 |
·单年表型性状与 SSR 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45-47页 |
·两年性状均值与 SSR 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47-51页 |
·遗传距离与杂交种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5页 |
4 讨论 | 第55-60页 |
·关联分析群体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 第55页 |
·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 第55-56页 |
·玉米自交系的群体结构与遗传组成 | 第56页 |
·关联分析 | 第56-59页 |
·SSR 标记间的 LD 及其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两年数据重复关联位点 | 第57页 |
·模型排除假阳性 | 第57-58页 |
·基于 SSR 标记的全基因组扫描关联分析的可行性 | 第58页 |
·关联位点结果与前人比较 | 第58-59页 |
·遗传距离与杂交种产量关系的研究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2页 |
·玉米自交系 26 个性状表型特性 | 第60页 |
·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 | 第60页 |
·群体结构分析 | 第60页 |
·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60-61页 |
·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