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学生论文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5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第9-11页
     ·概念及相关研究第9-10页
     ·交往归因的测量第10-11页
   ·中学生社会支持第11-12页
     ·概念及相关研究第11-12页
     ·社会支持的测量第12页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第12-14页
     ·概念及相关研究第12-13页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第13-14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两两关系的研究综述第14-15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第14页
     ·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第14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第14-15页
2 问题提出第15-16页
   ·研究目的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页
3 研究假设第16页
4 研究方法第16-18页
   ·被试选取第16页
   ·研究工具第16-17页
     ·中小学交往归因量表第16-17页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第17页
     ·学校归属感量表第17页
   ·研究程序第17页
   ·数据处理第17-18页
5 结果分析第18-30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特点第18-21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的年级、性别差异得分结果第18-20页
     ·中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性别差异得分结果第20-21页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年级、性别差异得分结果第21页
   ·初中生在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第21-24页
     ·初中生在交往归因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第21-23页
     ·初中生在社会支持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第23-24页
     ·初中生在学校归属感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第24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三者的关系第24-30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三者的相关分析第24-26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第26-28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关系模型分析第28-30页
6 结果讨论第30-37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特点第31-34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的年级、性别差异第31页
     ·中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性别差异第31-32页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年级、性别差异第32-33页
     ·初中生在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上的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第33-34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三者的关系第34-37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三者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第34-36页
     ·中学生交往归因、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模型路径分析第36页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第36-37页
7 结论第37-38页
8 研究中贡献与不足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附录第42-47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低处理速率的宽带信号源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走向学前教育均衡--从幼教资源配置角度看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