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三)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四)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二、 原始创新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相关概念分析 | 第18-23页 |
(一) 创新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原始创新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三) 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分析 | 第20-23页 |
三、 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对构建中国创新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指导思想 | 第23-28页 |
(一) 邓小平同志对构建中国创新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指导思想 | 第23-25页 |
(二) 江泽民同志对构建中国创新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指导思想 | 第25-26页 |
(三) 胡锦涛同志对构建中国创新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指导思想 | 第26-28页 |
四、 原始创新与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作用 | 第28-31页 |
(一) 原始创新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核心 | 第28-29页 |
(二) 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 第29页 |
(三) 原始创新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29-30页 |
(四) 原始创新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 第30-31页 |
五、 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一) 我国原始创新取得的成就 | 第31-32页 |
(二) 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 | 第32-33页 |
(三) 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六、 构建基于原始创新的创新型社会的对策与建议 | 第36-42页 |
(一) 加大我国进行创新研究的财政投入 | 第36-37页 |
(二) 营造宽松自由、鼓励探索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 | 第37-38页 |
(三) 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与激励体系 | 第38-39页 |
(四) 建立有效的国内外交流协作机制 | 第39-40页 |
(五) 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原始性创新人才队伍 | 第40-41页 |
(六) 增强原始创新的技巧 | 第41-42页 |
七、 结论及后续研究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