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狄尔泰体验思想来源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对经验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继承与批判 | 第11-14页 |
一、 对经验主义的重新认识 | 第11-12页 |
二、 对浪漫主义的继承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西方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与非理性主义的产生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对康德哲学的追问 | 第15-17页 |
一、 对康德的批判与反思 | 第15-16页 |
二、 对康德“想象力”的接受与勃发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永远不息的生命之流——体验的发生 | 第18-30页 |
第一节 体验概念的提出背景: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之不同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体验概念的形成 | 第19-27页 |
一、 内在体验与外在体验 | 第19-20页 |
二、 体验的含义 | 第20-27页 |
第三节 体验的特征 | 第27-29页 |
一、 直接性 | 第27页 |
二、 自觉性 | 第27-28页 |
三、 超越性 | 第28页 |
四、 连续性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从体验到理解的转变 | 第30-38页 |
第一节 体验的心理学困境——为何从体验转向理解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理解的内涵 | 第31-35页 |
一、 理解何以可能 | 第31-32页 |
二、 理解是对生命的透视 | 第32-33页 |
三、 理解的四重含义 | 第33-34页 |
四、 体验、表达与理解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体验与理解的关系 | 第35-37页 |
一、 理解是一种再体验 | 第35-37页 |
二、 理解是对体验的提升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狄尔泰体验美学的局限与启示 | 第38-46页 |
第一节 狄尔泰思想的局限 | 第38-40页 |
一、 先见与偏见的误解 | 第38-39页 |
二、 个体与历史的循环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狄尔泰的贡献 | 第40-45页 |
一、 解释学的转向——哲学意义 | 第40-42页 |
二、 艺术感染力的诉求——审美意义 | 第42-43页 |
三、 创造一个有意味的世界——生命意义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