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猪链球菌病 | 第10-12页 |
| ·猪链球菌2型的危害 | 第10页 |
| ·病原学 | 第10-11页 |
| ·流行病学 | 第11页 |
| ·临床症状 | 第11页 |
| ·SS2主要毒力(相关)因子 | 第11-12页 |
| ·双组份调控系统与细菌致病性 | 第12-13页 |
| ·双组份调控系统在病原菌中的研究 | 第12页 |
| ·双组份调控系统在猪链球菌2型中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中性粒细胞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研究 | 第13-15页 |
| ·中性粒细胞与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 | 第13页 |
| ·中性粒细胞NETs诱捕杀菌机制与细菌免疫逃逸 | 第13-15页 |
|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6-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 ·实验菌株 | 第16页 |
|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 第16页 |
| ·基因芯片 | 第16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6-17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27页 |
| ·细菌的处理 | 第17-18页 |
| ·中性粒细胞的分离与鉴定(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 | 第18页 |
| ·猪链球菌2型与中性粒细胞互作 | 第18-19页 |
| ·体外细菌总RNA的提取(SV Total RNA Isolation System,Promega) | 第19页 |
| ·总RNA的纯化 | 第19-20页 |
| ·芯片实验 | 第20-22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 | 第22-23页 |
| ·双组份调控系统1660HK/RR、1910HK/RR和1094HK/RR突变株的鉴定 | 第23-25页 |
| ·小鼠感染存活率实验 | 第25页 |
| ·小鼠血清中促炎症因子检测 | 第25页 |
| ·中性粒细胞(PMNs)介导的杀菌实验 | 第25-26页 |
| ·小鼠病理组织切片检测 | 第26-27页 |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 ·中性粒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第27页 |
| ·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27-29页 |
| ·芯片实验质控情况 | 第29-30页 |
| ·样本主成分分析(PCA) | 第30页 |
| ·Realtime RT-PCR验证芯片结果 | 第30-31页 |
| ·SS2与PMNs互作后不同时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1-32页 |
|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类分析 | 第32-33页 |
| ·双组份调控系统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33-34页 |
|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鉴定 | 第34-35页 |
| ·突变株感染小鼠存活率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 ·猪链球菌2型感染小鼠后血液中促炎症因子变化 | 第37-39页 |
| ·双组份调控系统突变株抗中性粒细胞杀伤分析 | 第39-40页 |
| ·感染小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42-45页 |
| ·中性粒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42页 |
| ·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 | 第42-43页 |
| ·双组份调控系统与致病性 | 第43-44页 |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44-4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