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磁悬浮轴承简介 | 第16-17页 |
·磁悬浮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磁悬浮轴承的控制 | 第19-20页 |
·论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0-24页 |
·论文工作的背景 | 第20-22页 |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主动磁悬浮轴承的结构简介与模型分析 | 第24-37页 |
·系统结构 | 第24-25页 |
·系统模型研究 | 第25-31页 |
·电磁铁对转子的吸引力 | 第25-26页 |
·单自由度转子的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五自由度转子力学模型和状态方程 | 第27-30页 |
·位移传感器 | 第30页 |
·功率放大器 | 第30-31页 |
·控制电路引入的增益 | 第31页 |
·磁悬浮轴承实验平台的数值分析与模型变换 | 第31-36页 |
·力学参数 | 第31-33页 |
·实验台转子力学模型数值化方程 | 第33-34页 |
·模型变换 | 第34-36页 |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H_∞理论的磁悬浮轴承集中控制系统研究 | 第37-52页 |
·引言 | 第37页 |
·系统不确定性的描述 | 第37-38页 |
·鲁棒性分析和设计方法 | 第38-39页 |
·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分析 | 第38-39页 |
·控制系统的鲁棒性设计 | 第39页 |
·广义受控对象的描述 | 第39-40页 |
·H_∞控制的标准问题 | 第40-41页 |
·H_∞控制所包含的各类控制问题 | 第41-47页 |
·灵敏度极小化问题 | 第41-42页 |
·鲁棒镇定问题 | 第42-44页 |
·混合灵敏度优化问题 | 第44-47页 |
·灵敏度函数和补灵敏度函数加权因子的选择方法 | 第47-50页 |
·加权函数W1( s ) 、W3( s ) 的选取必须符合鲁棒控制第一定理 | 第47-48页 |
·W1( s ) 与W3( s ) 的截止频率要求 | 第48-49页 |
·W1( s ) 与W3( s ) 的幅值要求 | 第49页 |
·W1( s ) 与W3( s ) 的阶次要求 | 第49页 |
·R(s ) 加权函数W2 ( s) 的选取 | 第49-50页 |
·基于LMI 的输出反馈H_∞控制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52-67页 |
·引言 | 第52页 |
·鲁棒H_∞控制在磁悬浮轴承中的应用 | 第52-56页 |
·磁悬浮轴承系统中不确定性的分析 | 第52-54页 |
·确定加权函数矩阵 | 第54-56页 |
·径向两自由度集中控制器的求解及仿真研究 | 第56-62页 |
·轴向自由度控制器的求解及仿真研究 | 第62-64页 |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试验研究 | 第67-78页 |
·PC 机实时控制系统介绍 | 第67-70页 |
·选用PC 机实时控制系统的原因 | 第67-68页 |
·PC 机实时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 | 第68页 |
·电涡流传感器及其标定 | 第68-69页 |
·AD 采样通道和DA 转换通道 | 第69-70页 |
·功率放大器环节 | 第70页 |
·H_∞算法实现及系统软硬件调试 | 第70-72页 |
·程序流程 | 第70-71页 |
·系统软硬件调试 | 第71-72页 |
·实验研究 | 第72-76页 |
·起浮实验 | 第72-73页 |
·静态悬浮实验 | 第73-75页 |
·高速运转实验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8-80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78页 |
·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