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吉安府佛教与士绅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导言 | 第7-14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基本资料与框架分析 | 第12-14页 |
第2章 明前期吉安的佛教发展与士绅 | 第14-28页 |
·明前期的吉安社会 | 第14-21页 |
·地理形势与行政沿革 | 第14-17页 |
·社会人文环境 | 第17-21页 |
·官方政策、佛教发展及士大夫与佛教 | 第21-28页 |
·明初佛教政策 | 第21-24页 |
·佛教发展及士大夫与佛教 | 第24-28页 |
第3章 阳明心学与明中期佛教的衰落 | 第28-68页 |
·江右王门的创立与发展 | 第28-36页 |
·地方家族对阳明心学的推动 | 第28-31页 |
·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支持 | 第31-33页 |
·士绅结构的变迁与王学的传播 | 第33-36页 |
·阳明学者与地方社会 | 第36-48页 |
·地方教化:乡约的推行 | 第36-40页 |
·地方政务的参与:土地丈量 | 第40-42页 |
·地方公共事务 | 第42-48页 |
·阳明讲会活动 | 第48-60页 |
·王阳明讲学 | 第48-51页 |
·二代阳明学者讲学 | 第51-60页 |
·明中期佛教衰落 | 第60-68页 |
·明中期佛教概况 | 第60-62页 |
·阳明心学与佛教之衰落 | 第62-68页 |
第4章 “荆杏双修”:晚明佛教与士绅融合 | 第68-96页 |
·阳明心学的衰落与士人群体思想的变化 | 第68-78页 |
·人才断层 | 第68-70页 |
·禁学 | 第70-74页 |
·士人群体思想倾向的转变 | 第74-78页 |
·士绅的努力与寺院的复兴 | 第78-96页 |
·晚明讲学 | 第78-88页 |
·寺院复兴:以青原山为例 | 第88-9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