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1页 |
| ·城市生境特征 | 第14-15页 |
| ·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生物量分配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3页 |
| ·区域与位置 | 第21页 |
| ·地质地貌 | 第21页 |
| ·气候 | 第21-22页 |
| ·土壤 | 第22页 |
| ·植被 | 第22-23页 |
| ·城乡梯度划分 | 第23页 |
| ·野外采样及数据测定 | 第23-25页 |
| ·群落学调查 | 第23-24页 |
| ·生境因子测定 | 第24-25页 |
| ·植物采样及处理 | 第25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5-27页 |
| ·优势种的确定 | 第25-26页 |
| ·聚类与排序 | 第26页 |
| ·标准化主轴估计(SMA) | 第26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26页 |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群落水平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27-35页 |
| ·结果 | 第28-32页 |
| ·群落类型的划分 | 第28-29页 |
| ·群落物种组成的环境解释 | 第29-30页 |
| ·群落水平上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30-31页 |
| ·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生长关系 | 第31-32页 |
| ·群落生物量分配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城乡梯度上群落水平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32-33页 |
| ·群落水平生物量的地上-地下相关关系 | 第33页 |
| ·群落生物量分配与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优势种资源分配及叶性状表型可塑性对异质化生境的响应 | 第35-50页 |
| ·结果 | 第36-46页 |
| ·种群水平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36-37页 |
| ·优势物种叶性状特征 | 第37-39页 |
| ·叶性状与生境因子之相关性分析 | 第39-43页 |
| ·种群生物量分配、叶性状以及生境因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43-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叶性状对生境因子的响应 | 第46-47页 |
| ·城乡梯度上种群生物量及叶性状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 ·5种优势物种表型可塑性及对异质化生境的响应 | 第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群落水平上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50页 |
| ·种群水平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叶性状对异质化生境的响应 | 第50-51页 |
| ·叶性状、生物量分配及生境因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 ·展望 | 第52-53页 |
| ·细根性状的研究 | 第52页 |
| ·不同营养器官之间化学计量特征比较 | 第52-53页 |
| 附录 | 第53-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