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及其共存机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残存自然植被涵义 | 第13-14页 |
| ·残存自然植被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 ·丘陵地区植被共存机制 | 第16-18页 |
| 3.皇藏峪植被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样方设置 | 第19-23页 |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样地设置和调查 | 第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 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 | 第23-38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优势种确定 | 第23页 |
| ·多样性指数 | 第23页 |
| ·高度级划分 | 第23-24页 |
| 2 结果 | 第24-37页 |
| ·群落种类组成 | 第24-26页 |
| ·科属地理成分 | 第26-28页 |
| ·群落类型 | 第28-30页 |
| ·群落结构 | 第30-35页 |
| ·不同微地形单元林分结构 | 第35页 |
| ·不同微地形单元物种多样性 | 第35-36页 |
| ·不同微地形单元种群特征 | 第36-37页 |
| 3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动态 | 第38-50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 ·种群径级划分 | 第38页 |
| ·种群更新方式 | 第38-39页 |
| ·种群龄级划分 | 第39页 |
| ·更新个体空间相关性 | 第39页 |
| ·优势种群空间结构 | 第39-41页 |
| 2 结果 | 第41-48页 |
| ·种群径级结构 | 第41-45页 |
| ·种群更新方式 | 第45页 |
| ·种群数量特征 | 第45-46页 |
| ·种群更新空间关联性 | 第46-47页 |
| ·种群空间格局 | 第47-48页 |
| 3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9页 |
| ·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 | 第50-51页 |
| ·不同微地形单元上种群更新类型 | 第51-55页 |
| ·种群动态及群落发展趋势 | 第55-56页 |
| ·群落多样性共存机制 | 第56-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