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政府和企业融资的方法 | 第12-21页 |
·一般性政府融资理论 | 第12-16页 |
·银行贷款 | 第12-13页 |
·项目融资 | 第13-14页 |
·资本市场融资 | 第14-16页 |
·盘活政府资产 | 第16页 |
·园区融资 | 第16-19页 |
·银行贷款 | 第17-18页 |
·信托计划融资 | 第18页 |
·发行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 | 第18页 |
·融资租赁 | 第18-19页 |
·园区内企业融资的方法 | 第19-21页 |
·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 | 第19页 |
·企业内部融资与自我积累 | 第19-20页 |
·寻求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 第20页 |
·获取融资平台的打包贷款 | 第20页 |
·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 | 第20页 |
·资本市场融资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新区融资体系建设的经验—以西安、成都为例 | 第21-30页 |
·西安高新区融资体系建设的经验 | 第21-23页 |
·政府根据企业成长阶段为其量身定做融资方案 | 第21-22页 |
·促进企业间接融资 | 第22页 |
·与金融机构共同创新 | 第22-23页 |
·成都高新区融资体系建设的经验 | 第23-27页 |
·统借统还融资模式 | 第24-25页 |
·债权融资 | 第25-26页 |
·股权融资 | 第26页 |
·上市融资 | 第26-27页 |
·西安、成都高新区融资体系建设的比较 | 第27-30页 |
·西安、成都高新区融资体系建设的共同特征 | 第27-28页 |
·西安、成都高新区融资体系建设的不同特征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包头稀土高新区融资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38页 |
·稀土高新区融资体系现状 | 第30-33页 |
·政府融资平台在稀土高新区融资体系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政府资金的支持和引导 | 第31页 |
·政府对银行和其他投资主体的引导 | 第31-33页 |
·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取得进展 | 第33页 |
·其他融资服务平台发挥的作用 | 第33页 |
·稀土高新区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政府融资平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政府资金覆盖面小 | 第35页 |
·过渡依赖银行贷款 | 第35-36页 |
·资本市场融资途径利用率低 | 第36页 |
·为企业服务的投融资规模偏小 | 第36-37页 |
·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政府引导不够 | 第37页 |
·创新不足,人才缺乏 | 第37-38页 |
第五章 西安、成都高新区融资体系对包头稀土高新区的启示 | 第38-42页 |
·西安、成都、包头稀土高新区融资体系建设的比较 | 第38-41页 |
·政府根据企业成长阶段设计融资方案 | 第38页 |
·政府资金的支持和引导 | 第38-39页 |
·企业债权融资渠道 | 第39页 |
·促进创业投资发展 | 第39-40页 |
·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融资 | 第40页 |
·技术产权交易 | 第40页 |
·中介服务平台建设 | 第40-41页 |
·西安、成都高新区融资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41-42页 |
·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加强政府的协助和引导作用 | 第41页 |
·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 | 第41页 |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 第41页 |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 第41-42页 |
第六章 改进稀土高新区融资体系的思路、建议 | 第42-49页 |
·改进稀土高新区政府融资的思路、建议 | 第42-46页 |
·搭建大而强的融投资平台 | 第42-44页 |
·稀土高新区可尝试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改革 | 第44页 |
·选择优质项目进行融资 | 第44-45页 |
·积极规避公司融资风险 | 第45页 |
·政府为平台公司融资提供良好服务 | 第45-46页 |
·努力壮大实现平台公司上市融资 | 第46页 |
·改进稀土高新区企业融资体系思路、建议 | 第46-49页 |
·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 第46-47页 |
·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品种 | 第47页 |
·组建或引入多类型的创业投资机构 | 第47页 |
·搭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 | 第47-48页 |
·引进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租赁业务 | 第48页 |
·完善多功能的公共融资服务平台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