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电子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 第13-14页 |
| ·规划环评的目的 | 第13页 |
| ·规划环评的对象 | 第13-14页 |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外规划环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规划环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将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2章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 第19-22页 |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 第19-20页 |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源起 | 第19页 |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特性 | 第19-20页 |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想 | 第20页 |
|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 第20-21页 |
|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 第20页 |
|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分析 | 第20-21页 |
|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 第3章 遂宁市电子工业园区规划及分析 | 第22-28页 |
| ·规划区域概述 | 第22-23页 |
| ·规划背景 | 第23页 |
| ·规划规模及功能分区 | 第23-24页 |
| ·基础设施规划 | 第24-26页 |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24-25页 |
| ·管网工程规划 | 第25-26页 |
| ·景观规划 | 第26页 |
| ·防灾规划 | 第26页 |
| ·环境保护规划 | 第26-28页 |
| 第4章 规划区域环境现状分析 | 第28-37页 |
| ·自然地理情况 | 第28-29页 |
| ·地理位置 | 第28页 |
| ·地形、地貌、地质 | 第28页 |
| ·气象 | 第28页 |
| ·河流水文 | 第28-29页 |
| ·土壤现状 | 第29页 |
| ·植被及其他 | 第29页 |
| ·社会环境状况 | 第29-30页 |
| ·行政区划分 | 第29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9页 |
| ·交通状况 | 第29页 |
| ·风景名胜保护区 | 第29-30页 |
| ·环境质量现状 | 第30-37页 |
|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30-31页 |
|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31-32页 |
|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 第32-33页 |
|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33-34页 |
|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34-37页 |
| 第5章 园区污染物排放及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第37-47页 |
| ·现有主要企业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 第37页 |
|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第37-39页 |
|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38页 |
| ·预测因子的选择 | 第38页 |
| ·设计流量 | 第38页 |
| ·预测结果 | 第38-39页 |
| ·空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第39-40页 |
| ·燃料的燃烧 | 第39页 |
| ·工艺废气 | 第39页 |
| ·汽车尾气 | 第39-40页 |
|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第40-41页 |
| ·噪声源分析 | 第40页 |
| ·设备噪声 | 第40-41页 |
| ·固体废物处理及影响分析 | 第41页 |
| ·固体废物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 第41页 |
| ·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及方法 | 第41页 |
| ·固体废弃物管理措施 | 第41页 |
| ·固体废弃物处置建议 | 第41页 |
| ·环境风险分析 | 第41-44页 |
| ·环境风险识别 | 第42页 |
| ·风险类型 | 第42页 |
| ·事故源项分析 | 第42页 |
| ·最大可信事故分析 | 第42-43页 |
| ·火灾爆炸分析 | 第43页 |
| ·环境风险管理 | 第43-44页 |
|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 ·土地资源的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 第45页 |
|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 第45页 |
| ·区域土地使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 第45-47页 |
| ·开发用地工程适宜性分析 | 第45-47页 |
| 第6章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第47-59页 |
| ·大气环境容量 | 第47-51页 |
| ·各功能区污染物年排放总量限值计算 | 第47-48页 |
| ·区域低矮面源排放污染物总量限值计算 | 第48-49页 |
| ·区域点源排放污染物总量限值计算 | 第49页 |
| ·允许燃气量计算 | 第49-50页 |
|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计划 | 第50-51页 |
| ·水环境容量 | 第51-57页 |
| ·涪江允许纳污量计算 | 第51-52页 |
|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 | 第52-57页 |
| ·小结 | 第57页 |
| ·固体废物总量核算 | 第57页 |
| ·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 第57-59页 |
| 第7章 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 第59-62页 |
| ·发展循环经济 | 第59-60页 |
| ·建立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 第60页 |
| ·建立跟踪评价计划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