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邮电经济论文--电信论文--电信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论文

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综述第14-27页
   ·论文选题背景第14-17页
   ·国内外网间互联问题研究综述第17-24页
     ·电话网间互联研究综述第17-21页
     ·互联网网间互联研究综述第21-23页
     ·网间互联管制研究综述第23-24页
   ·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榧架第24-25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5-27页
第二章 管制制度研究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第27-44页
   ·选择制度研究视角第27-31页
     ·制度和制度安排第27-29页
     ·制度的功能第29-31页
   ·相关理论及分析框架第31页
   ·SSP范式第31-33页
   ·管制的理论依据第33-36页
     ·管制及其目的第33-34页
     ·管制的边界第34-36页
   ·与管制绩效相关的两类管制理论观点第36-42页
     ·正面观点第37页
     ·负面观点第37-39页
     ·管制经济理论的两个扩展模型第39-42页
   ·对管制边界和管制的重新认识第42-44页
第三章 网间互联制度的技术约束第44-63页
   ·基于IP的下一代网络—NGN第44-53页
     ·关于NGN第44-46页
     ·NGN的网络结构和演进路径第46-49页
     ·NGN的关键技术第49-51页
     ·NGN的演进路径第51-53页
   ·技术约束与网间互联第53-57页
     ·技术比较第54页
     ·传统PSTN的网间互联第54-55页
     ·INTERNET网间互联第55-56页
     ·NGN的网间互联第56-57页
   ·NGN对互联制度带来到的挑战第57-63页
     ·市场结构和管制制度框架第57-58页
     ·分组交换对收费模式的影响第58-60页
     ·网业分离、分层互联第60页
     ·业务质量保证(QoS)第60-61页
     ·成本结构和成本原则第61-63页
第四章 通信网间互联市场有效性及管制需求第63-91页
   ·网间互联(Interconnection)与接入(Access)第63-65页
     ·网间互连(Interconnection)和互通(Inter-working)第63-64页
     ·接入(Access)第64-65页
   ·传统电话网的网间互联模式第65-71页
     ·根据地理范围划分的三种互联模式第65-67页
     ·根据接入需求划分的互联模式第67-68页
     ·根据互联双方关系和结算模式划分的互联模式第68-71页
   ·传统电话网间互联管制需求分析第71-78页
     ·终接垄断第71-72页
     ·非合作定价和合谋定价第72-78页
     ·政策含义第78页
   ·互联网IP互联模式第78-91页
     ·互联网互联模式发展简要回顾第79-82页
     ·互联网网间互联模型第82-86页
     ·Internet-电信网的互联:本地环路的接入第86-87页
     ·互联网互联市场的有效性和管制需求第87-91页
第五章 NGN网间互联及管制实践压力第91-101页
   ·国际全IP网络互联的新模式第91-94页
     ·GSMA的IPX互联模式第92-93页
     ·i3论坛的互联模式第93-94页
   ·国内层面的NGN互联第94-97页
     ·NGN互联的关键问题第95-96页
     ·当前的互联模式及发展趋势第96-97页
   ·管制实践面临的压力第97-101页
第六章 网间互联管制制度框架第101-120页
   ·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第101-108页
     ·区域层面的互联管制框架第101-105页
     ·国家层面的互联管制框架第105-108页
   ·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模式选择第108-109页
     ·事前管制模式第108页
     ·事后管制模式第108-109页
     ·混合管制模式第109页
   ·管制机构在互联互通中的作用第109-113页
     ·制定指导规则,作为互联双方谈判的基础第110页
     ·制定默认网间互联安排第110-111页
     ·对未能达成一致的谈判进行协调第111-112页
     ·提供完成网间互联的激励第112-113页
   ·电信网间互联的基本框架第113-116页
   ·NGN时代互联管制制度演进需要关注的问题第116-120页
     ·过早管制介入可能带来风险第116-117页
     ·增加套利的风险第117页
     ·是否需要继续保障任意(any-to-any)互联第117-118页
     ·管制的确定性第118-119页
     ·NGN互联管制制度调整政策建议第119-120页
第七章 NGN互联管制经验分析第120-136页
   ·美国的经验第120-125页
     ·美国NGN的发展第120-121页
     ·美国IP网间互联管制第121-123页
     ·美国互联支付方式的改革第123-124页
     ·美国互联管制经验的总结第124-125页
   ·欧洲经验第125页
   ·英国的经验第125-133页
     ·英国的21世纪网络(21CN)第125-126页
     ·英国下一代网络的互联管制措施第126-129页
     ·英国的互联支付方式第129-132页
     ·英国NGN互联管制的经验总结第132-133页
   ·德国关注的NGN互联问题第133-134页
   ·英美两国互联管制经验对比分析第134-136页
第八章 NGN时代的网间互联管制第136-161页
   ·轻手管制还是严格管制第136-144页
     ·一个轻手管制模型第136-139页
     ·离网成本定价(Off-net-pricing)原则第139-144页
   ·有效的互群管制制度第144-152页
     ·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第144-146页
     ·对我国互联管制制度评价第146-152页
   ·构建一个建立有效管制制度的机制第152-161页
     ·简化并明确互联管制目的第152-153页
     ·建立有效识别管制需求的方法第153-154页
     ·建立互联管制制度定期回顾制度第154-155页
     ·建立互联管制制度评价机制第155-161页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第161-164页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61-163页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63-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EEE 802.11无线网络DCF协议性能分析及提升研究
下一篇:MOCVD设备工艺优化理论与低温InP/Si晶片键合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