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内外科技指标体系的研究历史和趋势 | 第11-13页 | 
| ·国内外公众理解科学(PUS)指标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5-16页 | 
| ·面向公众的科学文化内涵研究 | 第15页 | 
| ·科技指标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 第15页 | 
| ·基于国际数据集的公众理解科学比较研究 | 第15-16页 | 
| ·科学文化指数的模型设计和效果验证 | 第16页 | 
|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中国欧盟PUS国际比较数据集的首次建立和研究 | 第16页 | 
| ·在PUS框架下对中欧公众现状的比较分析 | 第16-17页 | 
| ·融入“PUS”指标的科学文化指数设计 | 第17-18页 | 
| 第2章 科学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18-26页 | 
| ·文化以及科学文化的内涵解读 | 第18-21页 | 
| ·文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 ·科学文化概念及影响辨析 | 第19-21页 | 
| ·科学文化与科技发展 | 第21-22页 | 
| ·科学文化对公众的影响 | 第22-24页 | 
| ·科学文化培育是促进PUS的主要目的 | 第24-26页 | 
| 第3章 P U S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 | 第26-48页 | 
| ·公众理解科学研究的历史源流 | 第26-27页 | 
| ·英国PUS理论研究的发展 | 第27-34页 | 
| ·英国“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 第27-28页 | 
| ·PUS概念的提出和演变 | 第28-30页 | 
| ·从PUS到PUSET | 第30-31页 | 
| ·PUS测评的对话时代 | 第31-33页 | 
| ·STS:公众参与科学 | 第33-34页 | 
| ·国际公众科学素质和PUS调查指标的发展 | 第34-43页 | 
| ·美国米勒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 第34-36页 | 
| ·印度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简况 | 第36-41页 | 
| ·欧盟公众理解科学研究 | 第41-43页 | 
| ·从公众理解科学(PUS)指标到科学文化指标 | 第43-48页 | 
| 第4章 中欧公众理解科学现状的比较框架设计 | 第48-60页 | 
| ·比较的理论框架和数据基础 | 第48-55页 | 
| ·欧洲数据来源和调查实施 | 第48-49页 | 
| ·中国(安徽省)调查数据来源和实施 | 第49-53页 | 
| ·安徽省调查数据的全国代表性分析 | 第53-55页 | 
| ·科学知识维度的指标构成 | 第55-56页 | 
| ·科学态度维度的指标提取 | 第56-58页 | 
| ·科学兴趣和科学参与指标的提取和编码 | 第58-60页 | 
| ·科学兴趣指标提取 | 第58页 | 
| ·科学参与维度的指标提取 | 第58-60页 | 
| 第5章 中欧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公众理解科学现状差异 | 第60-69页 | 
| ·PUS各维度指标的比较 | 第60-61页 | 
| ·科学知识指标的比较 | 第61-62页 | 
| ·科学兴趣和科学参与指标的比较 | 第62-63页 | 
| ·科学态度指标的比较 | 第63-64页 | 
| ·中欧公众PUS指数的聚类分析 | 第64-67页 | 
| ·比较研究的问题讨论 | 第67-69页 | 
| 第6章 科学文化指数的方程设计及效度评价 | 第69-85页 | 
| ·科学文化指数的设计思路 | 第69-71页 | 
| ·科学文化指数的指标构成 | 第71-73页 | 
| ·科学文化指数的模拟方程 | 第73-79页 | 
| ·SCI指数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79-83页 | 
| ·对中国公共科学传播的思考 | 第83-85页 | 
| 第7章 讨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 ·可量化“科学文化”的思路讨论 | 第85页 | 
| ·“科学文化”指数的研究展望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 附录 | 第93-111页 | 
| 附录一:Eurobarometer PUS调查问卷 | 第93-104页 | 
| 附录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安徽省大样本2006.12) | 第104-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3页 | 
| 在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