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导论 | 第12-24页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2-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命题及基本假定 | 第18-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页 |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9-21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相关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24-54页 |
·企业家理论评述 | 第24-29页 |
·国内外企业家理论 | 第24-27页 |
·现有企业家理论的不足 | 第27-28页 |
·本文的企业家观 | 第28-29页 |
·企业家激励理论评述 | 第29-34页 |
·委托代理理论及述评 | 第29-32页 |
·契约理论及述评 | 第32-34页 |
·心理契约理论评述 | 第34-53页 |
·心理契约主要观点回顾 | 第34-44页 |
·国内外近期研究成果及评述 | 第44-48页 |
·现有心理契约理论的不足 | 第48-50页 |
·本文的心理契约观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企业家心理契约及其行为选择: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54-84页 |
·企业家心理契约的内涵 | 第54-56页 |
·签约双方 | 第54-55页 |
·契约内容 | 第55页 |
·企业家期望及其满足 | 第55-56页 |
·企业家心理契约类型的理论分析 | 第56-60页 |
·交易型契约与关系型契约的区别 | 第56页 |
·企业家关系型心理契约的讨论 | 第56-58页 |
·企业家关系型心理契约引发的几点思考 | 第58-59页 |
·关系型心理契约对企业家激励的启发 | 第59-60页 |
·所有者与企业家行为的交互作用: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第60-68页 |
·模型的假定 | 第61-62页 |
·博弈分析 | 第62-67页 |
·博弈分析的结论性评价 | 第67-68页 |
·不同契约类型对企业家工作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68-73页 |
·企业家心理契约动态发展的F-E-V模型 | 第73-79页 |
·企业家心理契约的形成(Formation) | 第73页 |
·企业家的履约体验(Experience) | 第73-74页 |
·企业家心理契约违背(Violation) | 第74-76页 |
·契约违背后企业家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 | 第76-79页 |
·企业家心理契约动态发展对企业家激励的启发 | 第79-80页 |
·认识企业家需求是企业家激励的基本前提 | 第79页 |
·公平有助于推动企业家心理契约良性发展 | 第79-80页 |
·声誉对企业家行为选择具有调节作用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4页 |
4 “敬业-好评”企业家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家激励基础研究 | 第84-120页 |
·建立“敬业-好评”机制的必要性 | 第84页 |
·“敬业-好评”机制中企业家业绩标准的选择 | 第84-94页 |
·企业家业绩评价标准:绝对业绩VS相对业绩 | 第84-86页 |
·基于相对业绩标准的企业家激励:一个委托代理模型 | 第86-94页 |
·“敬业-好评”机制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 | 第94-99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简述 | 第94-97页 |
·企业家绩效评估的利益相关者模式 | 第97-99页 |
·“敬业-好评”机制的企业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99-101页 |
·“敬业-好评”机制中的企业家绩效评价方法 | 第101-108页 |
·企业家经营业绩的功效系数评价法 | 第104-106页 |
·企业家努力及效果指标的利益相关者综合评价法 | 第106-108页 |
·相对业绩评价与企业家激励: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 第108-116页 |
·样本公司相对业绩评价 | 第108-110页 |
·相对业绩及其有效性评析 | 第110页 |
·相对业绩与企业家激励效果 | 第110-116页 |
·实证分析结论 | 第116页 |
·企业家绩效评估实施的建议 | 第116-117页 |
·注重指标权重的合理性与评价标准描述的准确性 | 第116页 |
·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的薪酬制度 | 第116-117页 |
·建立企业家绩效评价的申诉机制 | 第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5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家激励机制设计研究--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分类设计思想 | 第120-130页 |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家激励契约的特征 | 第120-121页 |
·许诺 | 第120-121页 |
·信赖 | 第121页 |
·义务 | 第121页 |
·企业家激励机制分类设计思想的核心 | 第121页 |
·企业家激励机制分类设计思想的现实条件 | 第121-122页 |
·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匹配不同类型的企业家 | 第121-122页 |
·不同类型企业家存在需求差异 | 第122页 |
·不同需求的企业家激励重点和方式不同 | 第122页 |
·企业家类型划分的几种观点 | 第122-124页 |
·基于才能的企业家类型划分 | 第122-123页 |
·基于行为的企业家类型划分 | 第123页 |
·基于权能组合的企业家类型划分 | 第123-124页 |
·不同类型企业家需求的差异分析 | 第124-126页 |
·企业家需求层次 | 第124-126页 |
·不同类型企业家需求差异分析 | 第126页 |
·企业类型与企业家类型的匹配模型 | 第126-127页 |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分类设计:以报酬激励契约的设计为例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6 声誉与企业家激励 | 第130-142页 |
·声誉效应 | 第131-132页 |
·高回报效应 | 第131页 |
·信号传递效应 | 第131页 |
·卖方市场效应 | 第131-132页 |
·人力资本增值效应 | 第132页 |
·企业家声誉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 | 第132-133页 |
·企业家声誉的萌芽 | 第132页 |
·企业家声誉的初步形成 | 第132-133页 |
·企业家声誉的强化 | 第133页 |
·企业家声誉的修正 | 第133页 |
·企业家声誉激励:一个简单的博弈分析 | 第133-136页 |
·发挥声誉激励作用的四大机制 | 第136-139页 |
·信任机制是关键 | 第136-137页 |
·市场机制是前提 | 第137-138页 |
·监督机制是支撑 | 第138页 |
·报酬机制是基础 | 第138-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2页 |
7 研究结论与工作展望 | 第142-148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42-146页 |
·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附录 | 第158-160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60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