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拱式组合结构—系杆拱桥发展综述 | 第12-15页 |
·系杆拱构造概述 | 第12-14页 |
·系杆拱结构受力特点 | 第14-15页 |
·提篮拱体系 | 第15-17页 |
·复式提篮拱桥发展综述 | 第17-18页 |
·复式提篮拱桥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控的现状及其重要作用 | 第20-21页 |
·国外发展状况 | 第20页 |
·国内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4页 |
2 中(下)承式拱桥有限元分析相关理论推导 | 第24-46页 |
·拱桥力学模型建立 | 第24-26页 |
·吊杆索力的确定与优化 | 第26-33页 |
·最小弯矩能量法确定吊杆张拉力 | 第27-29页 |
·刚性支承连续梁法确定吊杆张拉力 | 第29-31页 |
·刚性吊杆法确定吊杆张拉力 | 第31-32页 |
·内力计算结果比较 | 第32-33页 |
·考虑吊索初始刚度阵对拱桥动内力影响有限元分析 | 第33-37页 |
·概述 | 第33-34页 |
·吊索系几何刚度阵 | 第34-35页 |
·吊索长度调整量的计算 | 第35-36页 |
·考虑吊索系长度调整后,拱桥动力计算 | 第36-37页 |
·吊杆损伤影响有限元分析 | 第37-40页 |
·拱桥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推导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3 中(下)承式系杆拱桥稳定性分析 | 第46-58页 |
·拱桥稳定性研究与发展 | 第46-48页 |
·中(下)承式拱桥稳定性分析 | 第48-54页 |
·稳定有限元分析 | 第48-49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吊杆损伤对拱桥稳定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中(下)承式拱桥动力分析 | 第58-76页 |
·拱桥动力分析必要性 | 第58-59页 |
·动力有限元分析结果及结论 | 第59-65页 |
·动力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59-64页 |
·考虑吊索系的初始几何刚度计算结果比较 | 第64页 |
·动力分析结论 | 第64-65页 |
·吊杆损伤对拱桥自振频率的影响 | 第65-68页 |
·不同吊杆布置形式的拱桥动力特性对比 | 第68-69页 |
·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 | 第69-75页 |
·匀速移动荷载过桥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 | 第71-73页 |
·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复式提篮拱桥体系静力有限元仿真计算实例 | 第76-102页 |
·复式提篮拱的构造 | 第76-79页 |
·结构特点和方案分析 | 第79-82页 |
·结构传力路径 | 第79-81页 |
·结构方案分析 | 第81-82页 |
·主桥桥形和主要技术参数 | 第82-84页 |
·拱桥静力有限元计算机仿真分析 | 第84-95页 |
·计算模型综述及各构件截面 | 第84-86页 |
·拱桥静力有限元计算机仿真分析 | 第86-89页 |
·成桥运营阶段静力计算与分析 | 第89-95页 |
·其它因素对拱桥静内力影响分析 | 第95-101页 |
·几何非线性对静内力影响分析 | 第95-98页 |
·吊杆损伤对静内力影响分析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拱桥施工监测与控制 | 第102-134页 |
·前言 | 第102页 |
·施工监控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2-104页 |
·施工监控目的 | 第102-103页 |
·施工监控意义 | 第103-104页 |
·监控的目标状态 | 第104页 |
·施工监控原则与控制措施 | 第104-108页 |
·监控原则 | 第104-106页 |
·监控方法 | 第106-108页 |
·监控的主要内容 | 第108-116页 |
·监控主要任务 | 第108-109页 |
·监控主要内容 | 第109-113页 |
·施工监控工作的具体安排和精度要求 | 第113-116页 |
·主要结构施工控制过程 | 第116-121页 |
·主拱肋浇筑施工模拟分析 | 第116-118页 |
·施工支架卸架控制分析 | 第118-121页 |
·施工控制计算--最小二乘法结合倒装分析法 | 第121-133页 |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结构参数识别和修正 | 第122-129页 |
·倒装法计算各施工阶段吊杆张拉力和拱桥内力 | 第129-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134-138页 |
·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135-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附: | 第146-148页 |
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6-147页 |
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147-148页 |
3. 独创性声明 | 第148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