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互动生成”教学概述 | 第16-23页 |
(一)、“互动生成”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二)、动态生成性 | 第17页 |
(三)、生成性教学 | 第17-18页 |
(四)、互动以及师生互动 | 第18-19页 |
(五)、互动生成性教学的特点 | 第19-23页 |
1、开放性、情境性 | 第21-22页 |
2、互动性、趣味性 | 第22-23页 |
二、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缺失的表现以及原因剖析 | 第23-26页 |
(一)、“互动生成”教学缺失的表现 | 第23-25页 |
1、教学理念上的专制 | 第23-24页 |
2、陈旧的教学方法 | 第24页 |
3、教学手段的造作化 | 第24-25页 |
(二)、中学德育课“互动生成”教学缺失原因剖析 | 第25-26页 |
1、意识根源 | 第25页 |
2、教师素质根源 | 第25-26页 |
三、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遵循的原则以及价值意蕴 | 第26-35页 |
(一)、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遵循的原则 | 第26-31页 |
1、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统一原则 | 第26-28页 |
2、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原则 | 第28-30页 |
3、坚持德育教学的价值导向原则 | 第30-31页 |
(二)、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的价值意蕴 | 第31-35页 |
1、“互动生成”教学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 第31-32页 |
2、“互动生成”教学是有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形式 | 第32-34页 |
3、“互动生成”教学是提高教师自身生命成长的教学方法 | 第34-35页 |
四、中学德育课“互动生成”教学的具体构建研究 | 第35-46页 |
(一)、中学德育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 | 第35-37页 |
1、解读教材 | 第36页 |
2、预设学生 | 第36-37页 |
(二)、创设适宜情境,引发“互动生成” | 第37-39页 |
1、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挑战性和深入性 | 第38页 |
2、活动情境的设计要兼具文本内容契合性和思想内涵性 | 第38-39页 |
(三)、设计“矛盾冲突”,在对话中提炼生成 | 第39-42页 |
1、师生对话的内容要有探究性,有其自身意义所在 | 第40-41页 |
2、及时捕捉生成资源,有效促进师生对话 | 第41-42页 |
(四)、中学德育课“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第42-46页 |
1、中学德育课“教师角色”定位 | 第42-43页 |
2、教师要激发学生发挥主体性精神、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 第43页 |
3、教师要具备灵活多变、巧妙生成、适时评价的技巧 | 第43-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