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软交换网络技术概况 | 第15-24页 |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 | 第17-21页 |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 | 第17-19页 |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 第19-21页 |
·引入软交换技术的原因 | 第21-22页 |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22页 |
·各大运营商对软交换设备的应用情况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江西联通通信核心网概述和软交换网络建设需求 | 第24-31页 |
·江西联通交换网络现状 | 第24-26页 |
表3-1 联通江西GSM网九期工程后交换局设置现状表 | 第25-26页 |
表3-2 联通江西GSM网九期工程后HLR设置现状表 | 第26页 |
·交换网络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交换网络业务预测 | 第27-28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8-31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29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架构规划及建设方案 | 第31-53页 |
·软交换设备功能和业务体系架构 | 第31-36页 |
·软交换设备功能 | 第31-35页 |
·软交换设备的体系架构 | 第35-36页 |
·软交换设备的建设原则 | 第36-38页 |
·MSC Server设置原则 | 第36-37页 |
·MGW设置原则 | 第37页 |
·SG设置原则 | 第37-38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架构规划 | 第38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业务子网架构规划 | 第38-46页 |
·业务子网 | 第38页 |
·信令子网规划思路 | 第38-41页 |
·话路子网规划思路 | 第41-42页 |
·业务子网建设方案 | 第42-46页 |
·南昌联通业务子网建设方案举例 | 第42-44页 |
·江西联通业务子网建设方案 | 第44-46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网管子网架构规划 | 第46-49页 |
·网管子网规划思路 | 第46-48页 |
·网管数据通道 | 第47页 |
·网管组网方式 | 第47-48页 |
·网管子网建设方案 | 第48-49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冗灾备份方案 | 第49-53页 |
·MSC Server冗灾策略 | 第49-50页 |
·MSC Server冗灾方案 | 第50-53页 |
第五章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承载网规划与建设方案 | 第53-65页 |
·NGN承载网概述 | 第53-54页 |
·NGN业务承载特点及要求 | 第54页 |
·NGN承载的构建方式 | 第54-56页 |
·物理隔离 | 第55页 |
·逻辑隔离 | 第55页 |
·两者的比较 | 第55-56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承载网络的构建方式 | 第56页 |
·构建条件分析 | 第56页 |
·构建方式选择 | 第56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承载网络规划 | 第56-60页 |
·IP地址规划原则 | 第56-58页 |
·IP地址规划思路 | 第58-59页 |
·承载网发展思路 | 第59-60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承载网络建设方案 | 第60-65页 |
·江西联通各地市承载网建设模型 | 第60-61页 |
·江西联通承载网业务子网建设方案 | 第61-63页 |
·业务子网层次划分 | 第61页 |
·业务子网路由实施策略 | 第61-63页 |
·江西联通承载网网管子网建设方案 | 第63-65页 |
·网管子网层次划分 | 第63页 |
·网管子网路由实施策略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QOS解决方案 | 第65-80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IP网络QoS设计概述 | 第65页 |
·影响IP网络QoS的最重要参数 | 第65-67页 |
·端到端时延 | 第65页 |
·抖动 | 第65-66页 |
·丢包率 | 第66-67页 |
·网络带宽 | 第67页 |
·总体要求 | 第67页 |
·IP网络QoS的关键技术 | 第67-69页 |
·QoS分类 | 第67页 |
·网络传送技术 | 第67-68页 |
·数据处理技术 | 第68页 |
·控制和信令技术 | 第68页 |
·资源静态配置技术 | 第68-69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的QoS策略 | 第69-70页 |
·合理设计网络带宽 | 第69页 |
·选择合适的语音编解码 | 第69-70页 |
·业务分离和优先转发 | 第70页 |
·QoS策略总结 | 第70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网络的QoS规划 | 第70-80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设计话务模型 | 第70-72页 |
·南昌联通本地网MGW资源需求 | 第72-75页 |
·MGW→BSS(无线子系统)的A接口中继数量 | 第73页 |
·MGW→GW(综合关口局)的中继数量 | 第73-74页 |
·MGW→TMSC的中继数 | 第74页 |
·MGW→本地MSC的中继数量 | 第74-75页 |
·MGW所有中继数量总和 | 第75页 |
·南昌联通本地网MSC Server资源需求 | 第75-80页 |
·MSC Server→HLR信令链路资源需求 | 第75-76页 |
·MSC Server→LSTP(TMSC)信令链路资源需求 | 第76-77页 |
·MSC Server→GW信令链路资源需求 | 第77页 |
·MSC Server→MSC信令链路资源需求 | 第77页 |
·MSC Server→MGW信令链路资源需求 | 第77-80页 |
1)MC接口H.248消息流量根据经验对于MSC SERVER,1万用户在MC接口产生的消息流量是113.5KBPS。 | 第77-78页 |
2)MC接口BSSAP占用的带宽 | 第78页 |
3)MC接口TUP/ISUP占用的带宽 | 第78页 |
(200000*0.02*3600/60/3600)*(1096.6/2)*8*50%=0.15M | 第78页 |
(150000*0.02*3600/60/3600)*(1096.6/2)*8*50%=0.11M | 第78页 |
(120000*0.02*3600/60/3600)*(1096.6/2)*8*50%=0.09M | 第78页 |
20万用户MC口总带宽为:2.27+1.6+0.15=4.02M | 第78-79页 |
51万用户MC口总带宽为:1.9+1.2+0.11=3.21M | 第79页 |
12万用户MC口总带宽为:1.4+1+0.09=2.49M | 第79-80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80-84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工程总结 | 第80-81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工程建设意义 | 第80-81页 |
·江西联通软交换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81页 |
·软交换网络发展展望 | 第81-84页 |
·网络安全问题 | 第82页 |
·承载网的QoS保证 | 第82页 |
·网络互联互通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