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3-42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北京山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防护林体系配置研究进展 | 第16-29页 |
·防护林体系分类研究 | 第16-18页 |
·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研究 | 第18-22页 |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 | 第22-29页 |
·森林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森林植被变化研究 | 第29-30页 |
·森林植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 第30-31页 |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进展 | 第31-41页 |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 第31-34页 |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 第34-39页 |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 | 第39-41页 |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2. 研究地区和试验流域基本情况 | 第42-52页 |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 第42-47页 |
·北京山区概括 | 第42-45页 |
·潮白河流域基本情况 | 第45-47页 |
·试验流域基本情况 | 第47-52页 |
·土门西沟流域概况 | 第47-49页 |
·潮关西沟流域概况 | 第49-50页 |
·半城子水库流域概况 | 第50-52页 |
3 研究技术途径 | 第52-57页 |
·研究目标 | 第52页 |
·研究内容 | 第52-53页 |
·技术路线 | 第53-54页 |
·实验手段 | 第54页 |
·研究方法 | 第54-57页 |
·研究数据资料的获取 | 第54-55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55-56页 |
·野外调查 | 第56-57页 |
4. 北京山区防护林体系分类研究 | 第57-70页 |
·北京山区森林资源现状 | 第57-60页 |
·林业用地结构 | 第57-58页 |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状况 | 第58-59页 |
·人工林与天然林的林地结构 | 第59页 |
·防护林主要林种结构 | 第59-60页 |
·北京山区防护林体系类型分类 | 第60-65页 |
·分类原则 | 第60-61页 |
·分类方法 | 第61页 |
·防护林体系类型划分 | 第61-65页 |
·北京山区防护林体系林种分类 | 第65-69页 |
·林种分类原则 | 第65-66页 |
·林种定义 | 第66-68页 |
·不同防护林体系类型的林种构成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5. 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适宜森林覆盖率研究 | 第70-82页 |
·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森林覆盖率 | 第70-73页 |
·以防止土壤侵蚀为目标的森林覆盖率 | 第73-78页 |
·以改善水质为目标的森林覆盖率 | 第78-80页 |
·典型流域适宜森林覆盖率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6. 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的对位配置研究 | 第82-136页 |
·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的理论基础 | 第82页 |
·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的方法 | 第82-87页 |
·BP 神经网络的原理 | 第82-83页 |
·BP 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第83-85页 |
·网络的训练过程 | 第85页 |
·BP 神经网络的改进 | 第85-87页 |
·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 | 第87-135页 |
·土门西沟流域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 | 第89-96页 |
·潮关西沟流域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 | 第96-103页 |
·半城子水库流域防护林体系植被类型对位配置 | 第103-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7. 防护林体系树种对位配置研究 | 第136-174页 |
·北京山区优势树种概述 | 第136-146页 |
·北京山区主要优势树种适地性分析 | 第146-168页 |
·侧柏适地性分析 | 第147-151页 |
·油松适地性分析 | 第151-155页 |
·栎类适地性分析 | 第155-159页 |
·刺槐适地性分析 | 第159-161页 |
·荆条灌丛适地性分析 | 第161-163页 |
·绣线菊灌丛适地性分析 | 第163-165页 |
·北鹅耳枥灌丛适地性分析 | 第165-167页 |
·优势树种适地性分析汇总 | 第167-168页 |
·主要树种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 第168-172页 |
·林冠层截留能力分析 | 第168-169页 |
·枯枝落叶层的持水能力 | 第169-170页 |
·土壤层贮水能力 | 第170-171页 |
·不同树种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 第171-172页 |
·小结 | 第172-174页 |
8. 典型流域森林植被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 第174-197页 |
·景观分类 | 第174-177页 |
·森林植被结构特征 | 第177-178页 |
·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 第178-186页 |
·数量变化特征 | 第178-180页 |
·转移特征 | 第180-185页 |
·驱动力分析 | 第185-186页 |
·典型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分析 | 第186-194页 |
·景观格局度量指标 | 第186-189页 |
·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 第189-190页 |
·景观异质性分析 | 第190-192页 |
·景观要素空间相互关系分析 | 第192-194页 |
·小结 | 第194-197页 |
9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分析 | 第197-245页 |
·SWAT 模型概述 | 第197-205页 |
·SWAT 模型基本原理 | 第198-200页 |
·SWAT 模型结构 | 第200-205页 |
·SWAT 模型的构建与模拟 | 第205-233页 |
·模型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205-209页 |
·模型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209-214页 |
·流域空间离散化 | 第214-219页 |
·模型参数敏感度分析 | 第219-224页 |
·模型参数的率定 | 第224-226页 |
·模拟结果评价 | 第226-233页 |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 | 第233-243页 |
·1990 年水文生态响应模拟 | 第233-235页 |
·1995 年水文生态响应模拟 | 第235-237页 |
·2000 年水文生态响应模拟 | 第237-239页 |
·2005 年水文生态响应模拟 | 第239-242页 |
·森林植被对位配置水文生态响应 | 第242-243页 |
·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 | 第243页 |
·小结 | 第243-245页 |
10 结论与建议 | 第245-248页 |
·结论 | 第245-247页 |
·建议 | 第247-248页 |
参考文献 | 第248-258页 |
个人简介 | 第258-259页 |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259-260页 |
导师简介 | 第260-262页 |
致谢 | 第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