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目录 | 第1-8页 |
英文目录 | 第8-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59页 |
·Daxx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引言 | 第17页 |
·Daxx的发现 | 第17-18页 |
·Daxx的分子结构 | 第18页 |
·Daxx的亚细胞定位 | 第18-19页 |
·Daxx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25页 |
·Daxx在压力刺激下促细胞凋亡 | 第20-23页 |
·Daxx在正常条件下抗细胞凋亡 | 第23-24页 |
·Daxx在转录调控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结语 | 第25-26页 |
·Axin研究进展 | 第26-34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Axin的调控及生物学功能 | 第27-34页 |
·Axin在Wnt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28-30页 |
·Axin在JNK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Axin在TGF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Axin在p53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33页 |
·Axin在G蛋白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页 |
·HIPK2研究进展 | 第34-43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HIPK2的生物学功能 | 第35-41页 |
·HIPK2的激酶活性 | 第35页 |
·HIPK2与细胞周期阻滞 | 第35-36页 |
·HIPK2与转录调控 | 第36-38页 |
·HIPK2与细胞凋亡 | 第38-41页 |
·HIPK2自身调控 | 第41-43页 |
·p53研究进展 | 第43-54页 |
·引言 | 第43页 |
·p53的分子结构 | 第43-44页 |
·p53的转录活化与细胞凋亡 | 第44-48页 |
·对p53信号通路的调控 | 第48-52页 |
·p53的翻译后修饰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页 |
·Pirh2研究进展 | 第54-59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RING结构域蛋白与泛素化 | 第55-56页 |
·Pirh2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 | 第56-59页 |
·Pirh2与泛素化 | 第56-57页 |
·Pirh2与恶性肿瘤 | 第57-58页 |
·Pirh2自身调控 | 第58-59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59-85页 |
·常用药品和试剂 | 第59页 |
·DNA相关实验方法 | 第59-74页 |
·质粒载体 | 第59-62页 |
·pBluescript SK(-) | 第59-60页 |
·pCMV5 | 第60页 |
·pcDNA6 | 第60-61页 |
·pGEX | 第61页 |
·pSUPER | 第61-62页 |
·pBOBI | 第6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2页 |
·DNA转化 | 第62-63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63-65页 |
·小规模质粒DNA的提取 | 第63页 |
·中等规模质粒DNA的提取 | 第63-64页 |
·大规模质粒DNA的提取 | 第64-65页 |
·质粒DNA的工具酶处理 | 第65-66页 |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 第65页 |
·线性DNA末端平滑化 | 第65页 |
·线性DNA 5′端磷酸化 | 第65页 |
·线性DNA 5′端磷酸基团的去除 | 第65-66页 |
·DNA片段的纯化 | 第66-67页 |
·琼脂糖电泳分离DNA | 第66页 |
·DNA的回收 | 第66-67页 |
·PCR反应 | 第67页 |
·真核细胞中总mRNA的提取 | 第67-68页 |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68-72页 |
·Daxx全长及缺失突变体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68-69页 |
·Axin全长及缺失突变体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69-71页 |
·p53全长及缺失突变体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1页 |
·Pirh2全长及缺失突变体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1-72页 |
·其它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2页 |
·RNA干扰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2-73页 |
·RNA干扰Daxx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2-73页 |
·RNA干扰Pirh2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3页 |
·RNA干扰Axin、HIPK2和p53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3页 |
·细菌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3-74页 |
·Daxx-GST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3页 |
·Axin-GST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3-74页 |
·Pirh2-GST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4页 |
·细胞培养及转染 | 第74-76页 |
·细胞培养 | 第74-75页 |
·细胞培养液的配制 | 第74页 |
·细胞的传代和接种 | 第74-75页 |
·瞬时转染 | 第75页 |
·腺病毒感染 | 第75-76页 |
·蛋白质相关实验方法 | 第76-81页 |
·免疫共沉淀 | 第76-77页 |
·两步法免疫共沉淀 | 第77-78页 |
·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78-79页 |
·免疫激酶实验 | 第79页 |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第79-80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80-81页 |
·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80页 |
·免疫新西兰兔 | 第80-81页 |
·抗体的纯化 | 第81页 |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第81-83页 |
·细胞死亡相关实验 | 第83页 |
·Hoechst核染色计数实验 | 第83页 |
·克隆斑形成实验 | 第83页 |
·亚细胞结构碎片的分离 | 第83-84页 |
·体内泛素化实验 | 第84-85页 |
第三章 结果和讨论 | 第85-124页 |
·Daxx正调控Axin/HIPK2/p53复合体 | 第85-106页 |
·Daxx与Axin的相互作用 | 第85-89页 |
·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发现Daxx与Axin相互作用 | 第85页 |
·外源性Daxx与Axin能够相互作用 | 第85-86页 |
·内源性Daxx与Axin能够相互作用 | 第86-87页 |
·Daxx与Axin相互作用区域的定位 | 第87-89页 |
·Axin能够介导Daxx与p53结合形成Axin/Daxx/p53三聚体 | 第89-91页 |
·Daxx依赖Axin加强HIPK2对p53第46位丝氨酸磷酸化 | 第91-94页 |
·Axin、Daxx和HIPK2能够在UV刺激下共定位于细胞核 | 第94-97页 |
·Daxx加强协助Axin激活p53的转录活性 | 第97-100页 |
·Daxx和Axin通过细胞色素c的释放诱导细胞凋亡 | 第100-102页 |
·Daxx与Axin能够相互协助诱导细胞凋亡 | 第102-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Pirh2负调控Axin/HIPK2/p53复合体 | 第106-119页 |
·Axin与Pirh2能够在体外和体内相互作用 | 第106-109页 |
·Axin、Pirh2和p53能够形成一个三聚复合体 | 第109-110页 |
·Pirh2削弱了UV诱导的Axin调节的p53的磷酸化 | 第110-113页 |
·Pirh2抑制Axin诱导的p53转录活化与细胞凋亡 | 第113-114页 |
·Pirh2未能显示对p53的E3泛素连接酶活性 | 第114-117页 |
·Pirh2与HIPK2竞争性结合Axin/p53复合体 | 第117-119页 |
·小结 | 第119页 |
·讨论 | 第119-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54页 |
图表索引 | 第154-157页 |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第157-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