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及其完善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刑事被害人救济概述第13-17页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历史沿革第13-14页
 第二节 现代各国刑事被害人救济模式概况第14-17页
  一、被害人救济途径种类第14-15页
  二、被害人救济制度模式第15-17页
第二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现状第17-27页
 第一节 相关法律规定的救济途径第17-18页
  一、附带民事诉讼第17页
  二、法院依职权裁判第17-18页
  三、追缴、责令退赔第18页
  四、民事诉讼第18页
 第二节 实际运作的救济途径第18-20页
  一、附带民事诉讼与追缴、责令退赔的依职权裁判相互结合,共同构成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的救济途径第18-19页
  二、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范围受到限制第19页
  三、《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被虚置第19-20页
  四、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基本不用第20页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第20-27页
  一、规定不足第20-22页
  二、操作混乱第22-25页
  三、程序繁琐第25页
  四、效果不佳第25-27页
第三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途径的重新整合第27-42页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选择第27-37页
  一、存与废——是否保留附带民事诉讼的争论第27-28页
  二、从观念层面分析附带民事诉讼能为我国正义观念所接受第28-30页
  三、从制度层面分析附带民事诉讼不会对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各自目标、价值的实现产生根本性影响第30-33页
  四、从效益追求的角度出发,附带民事诉讼是必然之选第33-35页
  五、从贯彻刑事司法政策的角度考量,附带民事诉讼亦是当然之选第35-36页
  六、保留死刑的司法制度也宜采用附带民事诉讼第36-37页
 第二节 依职权裁判的肯定第37-39页
  一、依职权裁判的可行性第37-38页
  二、依职权裁判的必要性第38-39页
  三、依职权裁判地位的界定第39页
 第三节 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补充第39-42页
  一、专业不足的弥补第40页
  二、过分影响刑事诉讼的弥补第40页
  三、被害人权益及时保护的弥补第40-41页
  四、其他第41-42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具体建议第42-50页
 第一节 相关救济途径衔接的设计第42-43页
  一、扩大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将犯罪行为造成具体被害人民事权益损害的情形原则上都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第42页
  二、明确规定法院的依职权裁判义务,以及相关规定的告知义务,以便被害人选择是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第42-43页
  三、规定特定情形下法院有是否受理附带民事诉讼的决定权第43页
  四、规定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例外情形第43页
 第二节 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第43-48页
  一、赔偿范围、赔偿原则、责任承担方式应明确规定依《民法通则》确定第44-45页
  二、规定共同犯罪侵权分案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第45页
  三、明确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如何适用时效第45-47页
  四、将法律援助范围由刑事诉讼扩大到附带民事诉讼第47页
  五、取消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第47-48页
 第三节 完善依职权裁判制度第48-49页
  一、扩大依职权裁判的范围第48页
  二、完善依职权裁判的相关程序规定第48-49页
 第四节 建立国家补偿(救助)制度第49-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后记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极切换机器手的研制
下一篇:论“十七年”经典小说中的婚恋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