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9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第一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 ·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培养及生化特性 | 第9-10页 |
| ·菌体形态学 | 第10页 |
| ·血清型 | 第10-11页 |
|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1-13页 |
| ·分子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 ·功能基因研究 | 第12-13页 |
| ·致病机理与毒力因子 | 第13-17页 |
| ·致病机理 | 第13-15页 |
| ·毒力因子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本动物感染试验 | 第17-19页 |
| ·感染SPF 猪 | 第17-18页 |
| ·初乳缺乏(CD)和母猪喂养(SR)仔猪 | 第18页 |
| ·剖腹产不喂初乳(CDCD)和自然分娩后不喂初乳( NFCD) 仔猪 | 第18-19页 |
| ·实验动物感染试验 | 第19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19-21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1-49页 |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培养基的筛选 | 第21-26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培养基和试剂 | 第21-22页 |
| ·试验菌株 | 第22页 |
|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 ·培养基制备 | 第22-23页 |
| ·固体培养基的筛选 | 第23页 |
| ·液体培养基的筛选 | 第23页 |
| ·感染实验动物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 ·菌落大小观察 | 第23-24页 |
| ·液体培养物平板计数 | 第24页 |
| ·感染豚鼠试验 | 第24页 |
| ·讨论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对部分常用实验动物的致病性试验 | 第26-34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培养基 | 第26页 |
| ·HPS 菌株 | 第26页 |
|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 ·感染实验动物 | 第26-27页 |
| ·临床和剖检观察 | 第27页 |
| ·细菌学检查 | 第27页 |
| ·HPS 对易感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 ·SPF 实验动物的感染 | 第27-28页 |
| ·清洁级实验动物的感染试验 | 第28-29页 |
|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 第29-30页 |
|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0-31页 |
| ·LD_(50) 的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 第34-41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4页 |
|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 ·HPS 菌株 | 第34页 |
| ·不同接种途径感染试验 | 第34页 |
| ·豚鼠感染试验 | 第34-35页 |
| ·组织切片的制作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 ·不同途径感染豚鼠试验结果 | 第35-36页 |
| ·豚鼠感染结果 | 第36页 |
| ·临床症状 | 第36页 |
| ·剖检观察 | 第36-37页 |
| ·组织学变化 | 第37-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第六章 副猪嗜血杆菌在模型动物体内的动态分布 | 第41-48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材料与法方 | 第41-42页 |
| ·培养基 | 第41页 |
| ·免疫组化试剂 | 第41页 |
| ·菌株 | 第41页 |
|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 ·豚鼠感染试验 | 第41-42页 |
| ·免疫组化染色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 ·病原分离培养 | 第42-43页 |
|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第43-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导师简介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