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过劳死"的成因分析 | 第11-14页 |
(一) 法律方面的原因导致对劳动者的保护不足 | 第11-13页 |
1.立法上的空白 | 第11页 |
2.《劳动法》本身的缺陷 | 第11-12页 |
3.劳动者的维权程序难以启动 | 第12页 |
4.司法实践中证明责任的分担和现有法律程序的设置不合理 | 第12-13页 |
(二) 用人单位的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 第13页 |
(三) 政府监管的缺位 | 第13-14页 |
(四) 与"过劳死"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 第14页 |
三、"过劳死"法律性质的探讨 | 第14-20页 |
(一) "过劳死"的法律概念 | 第14-15页 |
(二) "过劳死"的法律定位 | 第15-20页 |
1.常见的各种学说 | 第15-17页 |
2.聚合说 | 第17-20页 |
四、"过劳死"的制度化规制 | 第20-25页 |
(一) 应当确立的原则 | 第20页 |
1.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原则 | 第20页 |
2.公平原则 | 第20页 |
(二) 完善立法,完备责任,健全机构 | 第20-24页 |
1.对相关法律条款进行修改或补充 | 第21-23页 |
2.完备责任内容 | 第23页 |
3.健全监管机构 | 第23-24页 |
(三) 司法实务中的注意事项 | 第24页 |
1.受害方证据的提出 | 第24页 |
2.提供司法援助 | 第24页 |
3.先予执行 | 第24页 |
(四) 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 | 第24-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致谢 | 第26-2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附录 | 第29-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