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奶牛乳房炎复方乳腺康膏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2页 |
| ·发病情况及危害 | 第11页 |
| ·发病原因 | 第11-12页 |
| ·奶牛乳房炎诊断 | 第12-14页 |
|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 第12-13页 |
|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 第13-14页 |
|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 第14-17页 |
| ·预防措施 | 第14页 |
| ·治疗措施 | 第14-17页 |
| ·黑膏药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 ·黑膏药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 ·黑膏药的特点 | 第18页 |
| ·黑膏药的制备方法 | 第18-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24页 |
| ·试验药物 | 第22页 |
| ·试验动物 | 第22页 |
|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 ·菌种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34页 |
| ·中药体外抑菌试验 | 第24-25页 |
| ·乳腺康的制作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25-26页 |
| ·主要药效学试验 | 第26-28页 |
| ·透皮试验 | 第28-29页 |
| ·乳腺康的安全性试验 | 第29-32页 |
| ·乳腺康的临床治疗试验 | 第32-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1页 |
|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 ·质量标准试验结果 | 第35-38页 |
| ·外观检查结果 | 第35页 |
| ·定性测定结果 | 第35页 |
| ·含量测定结果 | 第35-38页 |
| ·主要药效学试验结果 | 第38-41页 |
|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抗炎作用 | 第38页 |
| ·对小鼠琼脂肉芽肿的抗炎作用 | 第38-39页 |
| ·解热实验 | 第39-40页 |
| ·镇痛作用试验 | 第40页 |
| ·乳腺康的活血化瘀作用试验 | 第40-41页 |
| ·透皮试验结果 | 第41-44页 |
| ·标准曲线制备 | 第41-42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42-43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43页 |
| ·盐酸小案碱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 ·安全性试验结果 | 第44-48页 |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44页 |
| ·皮肤过敏试验 | 第44-45页 |
| ·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45-48页 |
| ·临床治疗试验结果 | 第48-51页 |
| ·复方乳腺康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效果观察 | 第48页 |
| ·复方乳腺康治疗隐性奶牛乳房炎效果观察 | 第48-49页 |
| ·复方乳腺康对牛乳质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 4 讨论 | 第51-60页 |
| ·中药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 第51-52页 |
| ·乳腺康的方剂组成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52-54页 |
| ·乳腺康的方剂组成分析 | 第52-53页 |
| ·质量标准研究 | 第53-54页 |
| ·主要药效学试验 | 第54-57页 |
| ·抗炎 | 第54页 |
| ·镇痛 | 第54-55页 |
| ·解热 | 第55-56页 |
| ·活血化瘀 | 第56-57页 |
| ·透皮试验研究 | 第57-58页 |
| ·安全性试验研究 | 第58页 |
| ·临床治疗试验 | 第58-60页 |
| 5 结论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附录 | 第68-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