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 第13-2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14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13页 |
| ·取材 | 第13页 |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13-14页 |
| ·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培养 | 第14页 |
|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 第14页 |
| ·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 | 第14页 |
| ·碱性磷酸酶(ALP)染色(Gomori 钙钴法) | 第14页 |
| ·钙结节染色(Von- Kossa 改良法) | 第14页 |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14页 |
| 2 结果 | 第14-15页 |
| ·倒置显微镜观察 | 第14页 |
|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14-15页 |
| ·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15页 |
| ·钙结节染色 | 第15页 |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15页 |
| 3 讨论 | 第15-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2页 |
| 第二部分 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 第22-3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 ·试剂 | 第22页 |
| ·取材 | 第22页 |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22页 |
| ·软骨诱导培养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 ·倒置显微镜观察 | 第23页 |
| ·阿利辛蓝染色 | 第23页 |
| ·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SAB 法) | 第23页 |
| ·蕃红花“O”亮绿染色 | 第23页 |
| ·PCR 检测Ⅱ型胶原 | 第23页 |
| 2 结果 | 第23-24页 |
|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23页 |
| ·阿利辛蓝染色 | 第23-24页 |
| ·蕃红花“O”亮绿染色 | 第24页 |
| ·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4页 |
| ·RT-PCR 检测Ⅱ型胶原 | 第24页 |
| 3 讨论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 第三部分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组织工程骨生物相容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 第30-3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 ·支架材料 | 第30页 |
| ·取材 | 第30页 |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30-31页 |
| ·倒置显微镜观察 | 第31页 |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1页 |
| 2 结果 | 第31页 |
| ·倒置显微镜观察 | 第31页 |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1页 |
| 3 讨论 | 第3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 第四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新型纳米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第39-5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9页 |
| ·支架材料 | 第39页 |
| ·取材 | 第39-40页 |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40页 |
| ·纳米级细胞型组织工程人工骨体外的构建 | 第40页 |
| ·兔前臂尺骨缺损模型的制作 | 第40页 |
| ·手术修复骨缺损模型 | 第40页 |
| 2 观察以及检测指标 | 第40-41页 |
| ·大体观察 | 第40页 |
| ·实验组DSA以及X线的检测观察 | 第40页 |
|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40-41页 |
| ·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测定 | 第41页 |
| ·骨密度(BMD)测定 | 第41页 |
| ·生物力学测定 | 第41页 |
| 3 统计学方法 | 第41页 |
| 4 结果 | 第41-43页 |
| ·大体观察 | 第41页 |
|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41-42页 |
| ·DSA及X线检查 | 第42页 |
| ·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测定 | 第42页 |
| ·骨密度测定 | 第42-43页 |
| ·生物力学测定 | 第43页 |
| 5 讨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 第60-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