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
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2页 |
(一)、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7-9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第9-10页 |
(四)、研究结论 | 第10-12页 |
§1.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共情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共情的成分和结构模型 | 第13-16页 |
·共情的测量 | 第16-19页 |
·共情的其他相关研究 | 第19-25页 |
·共情产生的心理机制 | 第19-20页 |
·影响共情发展的因素 | 第20-22页 |
·有关共情的干预研究 | 第22-24页 |
·共情与人际关系的研究 | 第24-25页 |
·国内外共情研究的发展 | 第25-27页 |
§2.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27-2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3.研究设计及实验研究 | 第29-47页 |
·研究一:大学生共情的特点 | 第29-35页 |
·被试的选取 | 第29页 |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问卷施测 | 第30页 |
·统计工具 | 第30页 |
·研究结果 | 第30-33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3-35页 |
·研究二:大学生共情与人际关系状况的相关研究 | 第35-39页 |
·被试的选取 | 第35页 |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问卷施测 | 第35页 |
·统计工具 | 第35页 |
·研究结果 | 第35-37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7-39页 |
·研究三:大学生共情的干预研究 | 第39-47页 |
·被试 | 第39页 |
·干预措施 | 第39-40页 |
·研究程序 | 第40-41页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研究结果 | 第41-4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4-47页 |
§4.总的讨论 | 第47-5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7-48页 |
·本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 第48-49页 |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49-50页 |
§5.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大学生共情能力的特点 | 第50页 |
·大学生共情与人际关系 | 第50页 |
·大学生共情的干预效果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大学生共情于预训练方案》 | 第54-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