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活性炭概述 | 第11-14页 |
| ·活性炭的结构 | 第11-12页 |
|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 ·原料 | 第13-14页 |
| ·酚醛树脂基球形活性炭 | 第14-15页 |
| ·活性炭脱除硫化氢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活性炭脱除硫化氢反应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 ·活性炭自身特性对脱除硫化氢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活性炭改性条件对脱除硫化氢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工艺条件对脱除硫化氢的影响 | 第18-19页 |
| ·活性炭的再生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2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2-28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仪器 | 第22-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实验设备 | 第22-23页 |
| ·分析仪器 | 第23页 |
|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的制备 | 第23-24页 |
| ·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 ·实验工艺过程 | 第24页 |
| ·实验流程 | 第24-26页 |
| ·样品表征 | 第26-28页 |
| ·碘吸附值的测定 | 第26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 ·热失重分析 | 第26-27页 |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测定 | 第27页 |
| ·样品物相的测定 | 第27页 |
| ·元素分析(ICP-AES) | 第27页 |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7-28页 |
| 3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Fe/PAC)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45页 |
|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炭化条件的考察 | 第28-32页 |
| ·前驱体的热失重分析 | 第28-29页 |
| ·利用XRD测定活性炭前驱体的石墨化程度和金属的存在状态 | 第29-30页 |
| ·利用FT-IR技术测定Fe/PAC前驱体的表面官能团 | 第30-31页 |
| ·炭化温度对碘吸附值的影响 | 第31-32页 |
|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活化条件的考察 | 第32-35页 |
| ·CO_2流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 ·活化时间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结构表征 | 第35-43页 |
| ·利用SEM观察Fe/PAC形貌 | 第35-37页 |
| ·利用XRD测定Fe/PAC的石墨化程度和金属的存在状态 | 第37-38页 |
| ·利用FT-IR测定Fe/PAC的表面官能团 | 第38-39页 |
| ·低温氮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39-40页 |
| ·比表面积 | 第40-41页 |
| ·微孔孔容分析 | 第41-42页 |
| ·平均半径 | 第42页 |
| ·孔径分布 | 第42-43页 |
| ·本章小节 | 第43-45页 |
| 4.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Fe/PAC)脱除硫化氢的性能 | 第45-56页 |
| ·不同CO_2流量活化对Fe/PAC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活化时间对Fe/PAC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6-48页 |
| ·不同Fe负载量对Fe/PAC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与商业活性炭脱硫性能比较 | 第49-50页 |
|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的再生 | 第50-51页 |
| ·脱硫机理初探 | 第51-55页 |
| ·活性炭脱除硫化氢反应机理研究 | 第51-53页 |
|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脱硫前后的热重分析 | 第53-54页 |
|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脱硫前后的XRD分析 | 第54页 |
| ·载铁酚醛树脂基活性炭脱硫前后的孔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5 一维稀土化合物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6-70页 |
| ·水热法合成Nd(OH)_3和Nd_2O_3纳米棒的形貌控制研究 | 第56-63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 ·实验药品 | 第56-57页 |
| ·氢氧化钕和氧化钕纳米棒的制备 | 第57页 |
| ·材料的分析与表征 | 第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 ·物相分析 | 第57-58页 |
| ·氢氧化钕的形貌分析 | 第58-59页 |
| ·水热反应条件对氢氧化钕形貌的影响 | 第59-61页 |
| ·氢氧化钕的热稳定性 | 第61-62页 |
| ·氢氧化钕的转化 | 第62-63页 |
| ·Pr(OH)_3一维材料的水热制备 | 第63-64页 |
| ·SmPO_4纳米线的水热法合成与表征 | 第64-69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SmPO_4纳米线的制备 | 第64-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9页 |
| ·物相分析 | 第65-66页 |
| ·SmPO_4纳米线的形貌分析 | 第66-67页 |
| ·水热条件对SmPO_4形貌的影响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期刊稿件录用通知 | 第80-81页 |